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根脉所系”,承载的历史记忆、精神密码与技艺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源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更是多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源于黄河流域民间生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像剪纸、刺绣、面塑等。其创作手法质朴,风格鲜明,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它不仅装饰生活,更承载着民俗传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散发着独特魅力。
侍锦教授带领团队多次考察黄河九省区传统文化项目,通过开展“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沿黄九省(区)传统文化主题调研活动,深入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等地,通过田野调查、数字化记录和跨区域对话,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非遗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发现,黄河民间艺术不仅呈现产业化、年轻化、大众化新貌,还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深层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为讲好“黄河故事”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近期侍锦教授及其教师团队以“沿着黄河遇见海”为主题,在青岛工学院开讲了一门具有意义的《黄河民间美术》课程。课程群旨在积极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全面彰显守正创新、赓续传承传统文化生机和活力。
作为青岛高校首次系统性开设的黄河流域民间美术课程,《黄河民间美术》通过体系化深入研究将传统文化素养与高校人才培养一体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帮助更多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其团队在《黄河民间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融合理论与实践,通过进阶式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黄河民间美术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从民间美术概念、造型、色彩、寓意及传承保护、“两创”等多个方面,实现综合性能力培养;了解基础知识,深入学习,并全面体验,深化对其价值的理解,并鼓励学生结合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表达和创新传播,更好地为当代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脉悠远,与古为新。《黄河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对黄河文化的一次深入学习,也是对高校教育服务于当代发展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系统性、体系化开设黄河流域民间美术教育实践,不断探索文化“两创”的全新表达方式,构建文化育人新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从表面走向深层,从符号走向内涵,从形式走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