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寻常的红纸,在徐联尼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翻转腾挪间,栩栩如生的图案跃然纸上,而比这图案更动人的,是她十余年如一日,用这把“金剪刀”剪出的一条融合非遗传承、公益服务与政策宣讲的温暖之路。
从热爱到坚守,从创作到传承,这位扎根基层的非遗剪纸传承人,正以其质朴的初心与创新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担当。

根脉与新生:从家学薪火到产业“经济花”
徐联尼的技艺根脉,深植于童年的家庭熏陶。“母亲告诉我,这些手艺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直接的表达。”在母亲身边,她不仅学会了制作寓意吉祥的花馍,更初识了剪纸世界里的飞鸟虫鱼、福禄寿喜。这份家学启蒙,如同一颗文化的种子,深埋心中。
然而,当她目睹本土的“大场剪纸”技艺面临传承断层时,那份源于热爱的责任感变得迫切。她主动寻访周边老艺人、外出学习,博采众长,并毅然牵头成立大场镇剪纸社,开启了非遗的“拓荒”之路。
她的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制。面对“剪纸只是爱好”的固有认知,她大胆创新,将其发展为“技能+”模式:一方面,她手把手培养“小传人”,让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另一方面,她开创性地组织妇女培训,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精美的剪纸作品直接对接市场,巧手剪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花”。
“以前觉得剪纸只是爱好,没想到还能赚钱!”一位参与培训的妇女感慨道。
徐联尼用行动证明,古老的非遗不仅能活下来,更能活出精彩,成为赋能乡村妇女、助力本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温度与广度:从“义剪”发端到公益长河
在徐联尼看来,技艺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人民、服务社会。一把剪刀在她手中,既是传承非遗的工具,更是服务社区、温暖他人的桥梁。
作为大场镇公益大集的发起人之一,徐联尼坚持每月为老人提供义剪服务。在社区活动室里,她一边熟练地为老人修剪头发,一边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剪个头发,聊会家常,看着老人们脸上露出笑容,我就觉得特别满足。”朴实的话语里,道出了公益服务的内核。
在她的带动下,志愿服务从单一的义剪扩展为全方位的暖心工程:组织志愿者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代购药品、卫生清洁等贴心服务;针对留守妇女,她开设“巾帼创业课堂”,将剪纸技能与电商销售相结合,帮助她们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梦想;面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她发起结对帮扶活动,不仅提供学业辅导,更给予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温暖……
在她看来,志愿服务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份需要用恒心守护的长久承诺,她用行动将剪刀的“小爱”升华为服务社区的“大爱”。

巧思与共鸣:让政策宣讲“润物无声”
非遗传承不能故步自封,更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徐联尼以创新为笔,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播党的声音、服务基层治理的独特载体。
为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徐联尼创造性地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生动的剪纸语言。她带领团队创作了“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剪纸,用精巧的构图再现红色记忆;制作“乡村振兴”主题剪纸,展现新时代农村的美丽画卷;设计“民族团结”系列作品,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精髓,又注入了时代精神的内涵,让群众在欣赏传统技艺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政策内涵。截至目前,“艺术+宣讲”的创新模式,已覆盖全镇14个新村社,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
从儿时的家庭熏陶到主动拜师学艺,从非遗传承到志愿服务,从技能培训到政策宣讲,徐联尼用一颗赤诚之心串联起多项为民服务工作。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时,她微笑着说:“群众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就像我母亲当年教会我的一样,要把这份美好和温暖传递下去。”
剪的是纸,传的是艺,暖的是心,聚的是情。徐联尼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爱、肩上有责,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在这个红纸翻飞的世界里,她将继续用巧手剪出一条温暖的为民之路,用初心点亮千家万户的幸福之光。(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侯亚麒)
责任编辑: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