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2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自1999年以来,该报告已连续发布25年,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被视作全国各地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
山东在这场大考中,表现怎样?
先说总成绩。从今年的报告看,山东依旧保持在领先梯队,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六,与去年相同。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具有领先优势,与广东、江苏等省份一同属于领先地区,且进步较为明显。
再说分科成绩。《评价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的实力、效率和潜力。在综合实力指标上,山东有了一项亮眼的成绩:排第4位。在综合效率指标上,山东成功跻身全国前十,取得了第7名的成绩。在综合潜力指标上,山东排名第4。

整体来看,山东的创新能力呈现出格局稳定,进步明显的特点,保持了领先梯队的位置,成绩可圈可点,最显著的便是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为打造高效低碳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极大推动光子芯片产业化进程;“大国重器”接连登场,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四次打破世界纪录,潍柴柴油机热效率突破53%……
科研创新成果的取得,依赖于良好的创新生态;成果的应用,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企业无疑是排头兵。
从研发投入中能够直白感受到这一点。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首位。
这份创新能力的成绩单中,山东含“企”量更是十足。去年,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大科技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1.4万家跃升至3.5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8万家扩增至5万家,数量居均居全国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山东对创新型企业的大力支持。山东省出台各类措施,累计为3133家企业提供贷款授信163.89亿元,助力1700余家企业获“无担保、无抵押”融资,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开发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时监测、创新券“免申即享、无感兑付”,有力破解中小企业无力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考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东方航天港”号海上火箭发射船、“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山河号”智能化盾构机……山东通过遴选、发布这些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努力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截至今年年初,已累计征集入库成果963项,累计吸引省内外800余家高校院所、投资机构、重点企业现场参与,达成合作意向100余项,获得投资和签订订单超过3亿元。

山东省之所以在创新工作上表现卓越,关键在于全社会成功构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格局。小到社区工作人员开设“书记茶摊”畅通民意,探索基层治理新方法,大到山东出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意见,自贸试验区累计15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不仅在科研领域,创新引领还在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的“创新能力大考”中,山东保持了“领先梯队”的地位,但在细项中,透露出一些尚待补齐的短板。今年,山东继续跻身全国创新能力“领先梯队”,但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这前五强相比,在创新潜力、创新效率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要突破更多的创新难题,推进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还需要更多“实招高招”。
在这场“年度大考”中,山东以稳定领先的成绩,彰显了经济大省和科技大省的底蕴。重任在肩,山东要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还需要不断提升的创新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张春宇)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