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家灯火庆祝国庆长假之时,青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手术室里,一场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保卫战正在紧张上演。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杨苏民主任的统筹下,江磊、王士忠等多位主任率领团队,以杨苏民主任为首的心外科团队,放弃休息,坚守岗位,用精湛的医术和争分夺秒的坚守,为危重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托起了生命的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对于死亡率极高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而言,假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救治风险。为此,青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杨苏民主任的周密部署下,早已启动“节假日应急救治高级别预案”。作为学科的掌舵人,杨苏民主任不仅以其精湛技艺定鼎复杂手术,更以其卓越的领导力,构建了一支响应迅速、配合默契、能打硬仗的“救心”团队,确保了无论在院区、无论白昼黑夜,危重患者到来时都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顶尖救治。
运筹帷幄 多院区协同作战彰显学科实力
在杨苏民主任的统一指挥下,市南院区与西海岸院区的心外科团队高效联动,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实施最优化的个体化救治策略,展现了科室在主动脉疾病诊疗领域全面而雄厚的技术底蕴。
在西海岸院区,直面“旋风炸弹”,王士忠主任团队完成高难度开放手术挽狂澜。王士忠主任带领团队,迎来了一场与“旋风炸弹”的正面交锋——一位“超急性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A型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领域最为凶险、进展最迅猛的疾病,其死亡率以每小时1%-2%递增,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对于此类患者,唯有立即进行外科开放手术,才有绝处逢生的希望。
手术室内,王士忠主任以其沉稳的指挥和精湛的技术,主导着这场极高难度的生命攻坚战。手术团队需要在一片汪洋般的术野中,在薄如蝉翼、随时可能破裂的主动脉上完成精细操作。“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部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俗称“孙氏手术”),是心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它要求术者不仅具备高超的血管吻合技术,更需要对深低温停循环下的脑保护、脏器保护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应对经验。
王士忠主任与团队默契协作,在麻醉、体外循环及护理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一步步拆解危机:建立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 meticulously 吻合血管、精准植入支架……数小时的奋战,既是对技术的极致考验,也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巨大挑战。最终,团队成功拆除了患者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将患者从死亡线上夺回。此例高难度手术的顺利完成,充分彰显了王士忠主任团队在处理心脏大血管急危重症领域的深厚实力与担当精神。
在市南院区,由心外科江磊主任领衔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这个国庆假期展现了微创介入技术“四两拨千斤”的强大威力。作为医院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领域的骨干力量,江磊主任以其在血管腔内治疗方面深厚的造诣和冷静果决的临场判断,屡次攻克复杂危重病例。
国庆日零时的决战,正是一次典型的“江磊式”救援。9月30日晚11点,一名年仅40岁的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男性患者从外地紧急转入。江磊主任接诊后,迅速研判病情:影像检查显示,患者夹层范围广泛,更为致命的是,肾动脉以下真腔已被假腔完全压闭,腹腔脏器和双下肢的“生命之源”即将中断,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逆的肠坏死、肝衰竭、肾衰竭及下肢坏死,同时主动脉破裂的阴影也时刻高悬。
“必须立即手术,开通真腔是唯一生路!” 江磊主任当机立断,做出了行急诊微创介入支架手术的关键决策。他深知,对于此类复杂性B型夹层,手术犹如在撕裂的血管壁内“穿针引线”,对术者的技术、经验和心理素质都是极致考验。在他的高效协调下,麻醉科、介入手术室迅速组建起一支精干的抢救团队。
国庆日零时,当城市进入梦乡,介入手术室内的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弓弦。在射线引导下,江磊主任全神贯注,操控着纤细的导丝导管,在危机四伏的夹层真腔内精准前行,成功越过破口,为植入覆膜支架开辟了安全路径。随着支架的精准释放,破口被瞬间封堵,受压闭塞的真腔得以重新扩张,血流恢复通畅,腹腔脏器和下肢的血供危机随即解除。整个手术过程一气呵成,至凌晨1点,这场历时约一小时的生命竞赛宣告胜利,患者转危为安。
坚实后盾 顶级生命支持平台守护最后防线
每一台惊心动魄的手术背后,无论是王士忠主任团队的开放式大手术后,还是江磊主任团队的微创介入术后,都离不开监护室团队的坚实支撑。国庆期间,市南院区与西海岸院区的心脏外科监护室内,医护人员彻夜未眠,严密监护着每一位危重患者。在这里,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食道超声、NO治疗仪等顶尖的生命支持设备,在心外科团队与监护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成为了与死神抗争、挽救生命的“利器”,共同构筑起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
这个国庆假期,青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医务工作者们,以杨苏民主任为统领,王士忠、江磊等主任专家为代表,用无私的奉献和专业的坚守,深刻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无影灯下,不分昼夜;生命接力,永不停歇。他们,是节日里最温暖的“医”靠。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