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青岛为2岁幼儿单切口植入“生命引擎”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肋间单一切口胸腔内囊袋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一个仅3厘米的隐蔽切口,一项填补空白的创新术式,为体重仅11公斤的幼儿重新点亮了生命之光。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肋间单一切口胸腔内囊袋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泮思林教授、陈瑞教授、李自普教授联手为一名2岁3月龄、体重仅11千克的患儿实施了这一高难度手术。这项突破性技术解决了幼儿起搏器植入的诸多难题,为国内低龄、低体重儿童心律失常的微创治疗开启了新篇章。目前患儿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命悬一线 幼儿心脏的“电路故障”

跳跳(化名)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背负着沉重的健康负担。由于母亲患有干燥综合征(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孕期未规律监测,跳跳一出生就出现了心率缓慢的症状。

医学检查结果显示,他的抗核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均呈阳性,最终被确诊为“新生儿红斑狼疮合并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积极治疗后,跳跳曾一度出院回家。家长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密切监测,然而病情仍在不可逆地进展。

两个月后,跳跳的心脏问题最终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意味着心脏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完全中断。通俗讲,就是心脏的‘电路系统’出了严重故障。心跳靠电信号传导来维持,电路中断后,心跳变得极其缓慢,随时可能发生猝死。

随着病情进展,跳跳还出现了室性逸搏及偶发室性停搏,这意味着他的心脏随时可能停止跳动。植入永久起搏器成为挽救这个幼小生命的唯一手段。

 

挑战极限 传统术式的艰难抉择

面对跳跳低龄、低体重的特殊情况,心脏中心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起搏器植入一直是儿科心血管领域的难点。”陈瑞教授指出,“尤其是对于体重不足15公斤的幼儿,常规治疗方案都存在明显局限性。”经静脉起搏器植入路径对幼儿几乎不可行。因为幼儿血管纤细,起搏导线难以通过血管到达心脏,且随着患儿成长,导线可能移位或断裂。

传统的心外膜起搏器植入术需要开展两个切口:一个在胸部下段或左侧肋间,另一个在左肋弓下。这种术式不仅创伤大、留疤明显,而且皮下囊袋感染风险高达5%-10%。“更棘手的是,传统术式将起搏器置于腹壁皮下,随着孩子生长发育,起搏器导线可能受到牵拉,导致系统失灵。”陈瑞教授补充道,“而且当未来需要更换起搏器时,由于组织粘连,第二次手术出血风险显著增高。”

面对这些难题,心脏中心团队没有选择保守治疗,而是决定迎难而上,为跳跳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 单一小切口的革命突破

经过多次术前讨论和周密准备,陈瑞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单一切口联合人工材料囊袋固定”的手术方案。跳跳被推入手术室。心脏中心团队在患儿左侧腋下作了一个仅3厘米的单一微创小切口,通过这个微小通道精准显露心脏。

在放大镜般的精细操作下,医生们在左侧膈神经后侧斜行切开心包,巧妙避开冠状动脉,将心外膜电极稳妥地置于左心室隔面并缝合固定。随后,团队使用Gore-tex人工膜制作囊袋植入脉冲发生器,将其整体放入左侧胸膜腔,通过间断缝合将囊袋边缘固定于肋间肌。

“这项技术的创新点在于三个方面。”泮思林教授介绍,“一是单一切口,避免了传统双切口的创伤;二是胸腔内囊袋,降低了感染风险;三是人工材料包裹,减少了未来更换时的粘连问题。”



术后检测显示,起搏器功能及阈值均处于理想状态,胸片证实起搏器位置固定,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跳跳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那颗一度缓慢跳动的小心脏重新恢复了有力节奏。


领域空白 幼儿起搏的医学难题

先天性和获得性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是危及幼儿生命的严重心脏传导异常疾病。据统计,其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虽属罕见病,但绝对数量不容忽视。

若未能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心功能不全、猝死等致命后果。由于幼儿体型幼小、解剖结构特殊,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幼儿起搏器植入面临三大难题。”心脏中心专家解释说,“一是操作空间小,幼儿心脏只有鸡蛋大小,操作精度要求极高;二是感染风险大,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三是需要兼顾生长发育需求,为未来留出空间。”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解决方案都存在各种不足:经静脉路径可行性低、传统开胸创伤大、皮下囊袋易感染。这些问题困扰着全球儿科心血管医生。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团队的创新术式,为这一医学难题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始终致力于小儿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为低龄、低体重患儿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提供了更优选择。“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像跳跳这样的获得性传导阻滞患儿,也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泮思林教授表示。

未来,医院将依托多学科协作优势,持续深耕小儿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不断探索更多微创、安全的创新技术。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像跳跳这样的患儿将能获得更优质、更微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重获健康成长的机会。跳跳的故事只是开始。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这一技术创新,为全国无数陷入类似困境的家庭带来了希望。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更微创、更安全、更智能的起搏器技术必将不断涌现,守护更多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利。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通讯员 王鑫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