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脏,血管堵死、室壁洞穿;一位医者,在超过50%的死亡率面前,毅然决然出手相搏;九十天的生死拉锯,无数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一场关于生命韧性与医者仁心的史诗,正在上演。
“这手术,我做!”—— 50%死亡率前的担当
2025年7月,58岁的赵阳(化名)躺在病床上,生命体征如同风中残烛。急性心肌梗死已属凶险,更致命的是,坏死的心肌导致他的心脏室间隔被血流“冲”出了一个直径1.5厘米的破洞——室间隔穿孔。
“死亡率极高,希望渺茫。”这是当地医院无奈的判决。家属带着最后一丝希望,连夜将赵阳转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找到了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杨苏民主任。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触目惊心:生命主干道“左前降支”完全堵死,其他血管也严重狭窄。心脏超声图像更是残酷:心脏穿孔,双向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这颗心脏,已不堪重负。
“杨主任,我们还有救吗?”家属的声音在颤抖。面对围术期超过50%的死亡风险,任何一个决策都重若千钧。保守治疗,是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手术治疗,则等于亲手推开一扇生死未知的大门,巨大的压力足以让任何人犹豫。
但杨苏民没有迟疑。在全面评估后,他眼神坚定地看着家属:“情况很危险,但还有机会。这手术,我做!我们一起拼一把。”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如同一道撕裂乌云的光,成为了这个家庭唯一的支柱。
修补“心墙” 一场在刀尖上的舞蹈
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是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战斗。杨苏民主任团队要为赵阳完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手术:室间隔缺损人造补片修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这好比是在一座即将坍塌的房子里,同时进行“加固承重墙”和“重建核心供水管道”的工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那颗脆弱的心脏,是否还能承受手术的刺激?修补的补片是否能够严丝合缝?新建的血管桥能否畅通无阻?杨苏民的手稳如磐石。他精准地在心脏的破洞上置入人造补片,像一位技艺超群的工匠,细细缝合,为心脏重建起坚固的“内墙”;随后,他又娴熟地取下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在堵塞的冠状动脉上搭建起新的“生命之桥”,恢复心肌的供血。
数小时后,手术成功落幕。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闯过了第一道鬼门关。
九十天守护 用仁心谱写奇迹
正如所料,术后的战斗更加惨烈。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死神挥舞着不同的武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赵阳在生死线上反复徘徊。
这90个日夜,杨苏民主任的办公室灯总是亮到很晚。他带领团队,为赵阳制定了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仿佛一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根据战况随时调整着作战计划。“今天肝功能指标有波动,调整用药。”“感染指标上升,马上更换抗生素方案。”每一个决策,都决定着生命的走向。
他多次来到赵阳床旁,不只是查看监护仪上冰冷的数据,更会仔细地检查患者的身体,握着家属的手,用沉稳而自信的语气说:“别怕,难关我们一个一个过。他的身体正在努力,我们更不能放弃。”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位医生和护士。他们寸步不离地守护,精细管理着每一项生命支持系统,将赵阳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拉回。
九十天后,奇迹终于降临。赵阳的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当他能够摘下呼吸机,用清晰的声音向医护人员说出“谢谢”时,所有熬过的夜、流过的汗,都在那一刻化为了一张张欣慰的笑脸。
出院时,赵阳和家人将一面锦旗送到杨苏民手中,上面的话语凝聚了他们无尽的感激。



为了表达对杨苏民团队的感激之情,赵阳和家人制作了锦旗,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杨苏民握着他们的手,一如当初那般沉稳而温暖。他说:“我们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是你们的信任,和他自己强大的求生意志,共同创造了这个奇迹。”
在这场与死神的漫长较量中,精湛的医术是利刃,而无价的仁爱之心,才是照亮生命至暗时刻,最终引向奇迹的不灭明灯。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