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当城市沉浸在团圆与欢庆的氛围中时,青岛市市立医院各院区的医务人员依然步履不停,默默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从急诊室里分秒必争的抢救,到诊室内细致入微的查体,他们用专业和奉献,为生命护航。这群“白衣天使”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万家安康,成为了节日里最温暖而坚定的守护符号。
本部产科
瓮占平与她的“生命守卫队” 守护“生”的光亮
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国庆假期的团圆与欢庆时,有一群人的假期却以“惊心动魄”为注脚。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产科,瓮占平主任带领着她的团队,坚守在生命长廊的起点,假期,他们一次次闯入“鬼门关”,与死神赛跑,用仁心与担当,诠释着“医者”二字的千钧重量。
假期的宁静在9月30日凌晨被彻底打破。一位遭遇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危重孕妇被紧急送入医院。这是产科领域最凶险、最复杂的并发症集合,母亲命悬一线,胎儿已无生机。“抢救母亲是第一位的!”本部产科团队立即启动最高级别抢救预案。手术室里,灯光如昼,气氛凝重。在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输血、手术、纠正凝血……一系列操作紧张有序。这是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最终,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将产妇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当东方既白,手术成功,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但团队的假期“战斗”,才刚刚开始。

10月2日,一名孕32周、因李斯特菌感染导致危重情况的孕妇转入。李斯特菌,这个被称为“冰箱杀手”的细菌,对孕妇和胎儿威胁极大。产妇病情危急,胎儿也命悬一线。副总院长刘学东带队启动紧急救治通道,本部医务科协调产科、ICU、儿科、麻醉手术科等多学科迅速组织会诊,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抢救争分夺秒,最终,病情危重的母亲被转入ICU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早产的新生儿也被立即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这场战斗,为母子二人赢得了生的希望,也再次敲响了孕期饮食安全的警钟。
经历了前几日的惊涛骇浪,10月3日迎来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高峰”。这一天,手术排期表上密密麻麻地列着13台剖宫产手术。从清晨到日暮,瓮占平和团队成员们穿梭于手术室之间,无影灯下,是他们专注的神情和稳健的双手。
13次精准的刀口,13声清亮的啼哭,13个家庭迎来了新的希望。当最后一台手术顺利完成,团队成员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身体疲惫不堪,但听到门外家属喜悦的欢呼,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欣慰的笑容。这13声啼哭,是这个假期里最动听的乐章,也是对他们辛勤付出最好的慰藉。
东院重症医学科一科
ECMO团队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一科的灯光永远明亮,这里是医院最特殊的战场,也是托起生命希望的最后港湾。谢伟峰主任站在病床前,专注地看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这位在ICU工作了多年的专家,带领团队在十一假期依然坚守岗位,守护着生命的最后防线。

对他们而言,节假日与平常日子并无区别,ICU的灯光永远为危重患者亮起。
十一假期,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一科的工作节奏一如既往地紧张,在假期的值班中,一个特殊病例牵动着全科医护人员的心。一位59岁男性患者,因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导致呼吸衰竭,于9月23日入院治疗,两天后病情急转直下,被转入ICU,并于26日接受了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是一种罕见而凶险的感染。该患者本身长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免疫力低下,是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的高危人群。经过连日来的全力抢救,患者病情终于出现转机。患者于假期最后一天成功撤机,这意味着患者迈出了康复的第一步,但后续的拔管和抗感染等关键环节,仍需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克服。
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手机也要保持24小时开机并且不能静音,一旦负责的病人发生危险,就算是在家睡觉也要火速赶到病房。ECMO支持力度的下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撤机过程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患者的生死,他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站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他始终捍卫着生命的最后防线,为更多患者推开生命之门。”在ICU,生命的转机往往就在坚持之间。
本部急诊科
生命守卫战 成功救治高龄脓毒症休克患者
十一国庆长假,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聚与休闲的欢乐中时,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却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生命的通道。假期期间,该科室成功救治一名由即墨转诊而来的复杂危重高龄患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守卫战”。
10月7日,77岁的辛女士因“腹痛20余天,加重伴发热2天”被紧急从即墨中医院转送至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入院时,患者情况已万分危急:体温升高,血压低至76/51mmHg,处于典型的休克状态,精神萎靡,全身皮肤黄染,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初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同时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锐减和低蛋白血症,CT提示肝内胆管结石并积气、双侧坠积性肺炎,加之有肝左叶切除术后病史,病情极为复杂凶险。

急诊科当班团队迅速判断,患者为“脓毒症休克”,其根源极可能是肝内胆管结石引发的严重感染。脓毒症休克死亡率极高,抢救必须分秒必争。科室立即启动危重患者救治应急预案,在黄金时间内为患者建立了生命支持通道:强力抗感染、快速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
鉴于患者病情复杂,急诊科第一时间启动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肝胆外科、介入科及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的专家们放弃休息,火速赶到现场。经过严谨、审慎的评估,专家团队一致认为,患者目前虽感染源明确,但尚未形成局限性脓肿,且胆管扩张不明显,暂不具备紧急手术或介入引流的最佳时机。最终,决定采取以高级生命支持为核心的保守治疗方案,并将患者安全转入EICU进行后续严密监护和治疗。
在EICU医护团队日夜不停地精心治疗与守护下,辛女士的病情终于迎来了转机。目前,患者腹痛症状已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正在逐步康复中。
“对于危重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尤其是在节假日,我们的坚守更显意义重大。”参与抢救的急诊科医生表示,“这位患者的成功救治,是对我们急诊团队快速反应能力、多学科协作水平以及EICU后续支持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就是我们节日里最好的礼物。”
据悉,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急诊科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全天候承接了来自本市及周边地区的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广大医务人员用无私的奉献和精湛的技艺,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为岛城市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东院急诊科
当生命与时间赛跑
10月6日,国庆长假的欢乐气氛仍在空气中弥漫,大多数家庭正享受着最后的团圆时光。然而,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一场关乎9岁女童生命的极速救援,正悄然拉开序幕。灯火通明的急诊科,成为了与死神交锋的无声战场。在短短2小时内,急诊、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上演了一场高效无缝的“生命接力”,用专业与坚守,将一个稚嫩的生命从悬崖边缘奋力拉回。

危机初现——导诊台前的专业敏感
“护士,快看看我孩子!她说头不舒服,一直想吐!”一位父亲怀抱9岁的女儿,神情慌乱地冲进急诊大厅,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夜的平静。家属们紧随其后,脸上写满了无助与恐惧。导诊护士立刻迎上前,她的目光迅速扫过女孩——孩子意识尚清,但面色不佳。她一边用沉稳的话语安抚几近崩溃的家属:“别急,交给我们”,一边迅速协同将女童安置在平车上,并在转运途中抛出关键问题:“怎么回事?以前有什么病史?头部最近有没有磕碰过?”
尽管家属主诉仅为头部不适伴恶心呕吐,且患儿尚能对答,但一种源于经验与责任的职业敏感,在护士心中敲响了警钟。儿童的症状往往进展迅猛,任何神经系统异常都不可小觑。她没有丝毫耽搁,立即启动院内响应机制,联系儿科医生,并在转运师傅的协助下,将患儿平稳、快速地推向儿科诊室。这最初几分钟的果断处置,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起跑优势”。
诊断惊雷——CT室外的生死判决
儿科医生接诊后,高度重视,当机立断为患儿安排了头部CT检查。当CT影像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心头一紧——脑出血。这个通常与老年人关联的词汇,出现在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身上,显得格外残酷与凶险。出血点就像一枚隐藏在颅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颅内压急剧升高而夺走孩子的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儿科医生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做出决定:患儿必须立即转入设备更齐全、应对能力更强的急诊抢救室。那里,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快,推进抢救室!”一声令下,抢救室的大门敞开。此时,急诊团队已严阵以待,仿佛一支训练有素的快速反应部队。监护电极迅速贴上,氧气面罩立即戴好,生命体征的曲线在屏幕上实时跳动。抢救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紧张而有序。急诊科医生作为“战场指挥官”,第一时间发出协同指令,紧急呼叫儿科、急诊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评估,并火速联系神经外科紧急会诊。
短短时间内,各科室专家从医院的各个角落向抢救室集结。一场多学科协作(MDT)的生命保卫战,在这里全面打响。
分秒必争——病情骤变中的高效协同
18时30分左右,神经外科医生一路飞奔抵达抢救室。经紧急会诊,专家团队决定为患儿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以精确查明出血原因和位置,为手术提供“导航”。
然而,病魔没有给予任何喘息之机。在等待检查的短暂间隙,患儿的病情急转直下——她突然发生呕吐!“快,侧身,保持呼吸道通畅!”守候在旁的护士反应神速,立即清理呕吐物并调整患儿体位,防止窒息发生。这一幕,让所有人心提到了嗓子眼。
“静脉滴注150ml甘露醇!”医生当机立断,下达医嘱。甘露醇,作为降低颅内压的救命药,被快速输注入患儿体内。但病情的恶化并未停止,患儿的意识状态从初时的清醒,逐渐转为昏睡。这预示着颅内压可能已高到临界点,脑功能正在受损。
抢救室内,气氛已至冰点,但流程却如精密的齿轮般高速运转。一切都在为生命让路,一切都在与死神竞速。 从确诊脑出血到完成所有术前准备,整个过程仅用了约70分钟。19时10分,患儿被火速转入手术室。门外,是家属焦灼的等待与祈祷;门内,神经外科团队已然就位,无影灯亮起,一场关乎生命与希望的手术,正式开始。
生命灯塔——节日里的坚守与致敬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2小时救援背后,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一整套成熟、高效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强力支撑。这场抢救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个人专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医院管理制度和畅通绿色通道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前哨站”的敏感:导诊护士的专业判断,启动了抢救的第一链;“侦察兵”的果断: 儿科医生的精准决策,明确了主攻方向;“指挥部”的高效: 急诊抢救室的统筹协调,实现了资源的无缝整合;“主力军”的精准: 多学科专家打破科室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制定最佳方案。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假期里,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聚与休闲中时,这群“白衣天使”依然24小时待命,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他们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饭,错过了窗外的风景,却用责任与担当,守护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与圆满。对于他们而言,假期最好的礼物,莫过于患者转危为安的消息。
东院麻醉手术科
“竞速时刻”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无影灯照亮手术台,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麻醉医生紧盯屏幕上跳动的生命体征数据,手中精准调整着药物剂量——这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与“死神”竞速的日常。当举国欢庆、万家团圆时,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与手术室却时刻上演着与“死神的激烈竞速”。这里,没有假期的概念,唯有对生命永不放弃的坚守。

国庆期间,各种急诊手术未减,挑战接踵而至。负责心脏听班的麻醉医生前一日刚连续完成两台危急的心脏搭桥手术,奋战至深夜十一点;未能充分休整,凌晨又无缝衔接,再披战袍,投入两台更为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手术。面对这类体内“不定时炸弹”,整个团队神经紧绷,必须在极限状态下保持百分之百的精准,在方寸之间为患者守护生的通道。
假期中,听班的同志随时会被从家中召回,48小时连轴转已成为习惯,通宵达旦至清晨五、六点更是屡见不鲜。身体的疲惫几乎达到极限,但责任与信念支撑着他们一次又一次抖擞精神,迎接下一场战斗。作为平台与枢纽科室,麻醉手术科承担着全院临床手术麻醉、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治疗,以及舒适化诊疗、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等重任。麻醉医生每天面对的是麻醉后没有意识的患者,需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无影灯下,见证着他们的汗水、智慧与非凡的毅力。从清晨到深夜,从假期到平日,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的医护人员们用血肉之躯,为患者筑起最坚固的生命防线。他们忙碌的身影,是对“生命守护者”这一称号最生动的诠释。
向所有在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致敬!他们是生命灯塔的守护人,是真正的“假期英雄”。他们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研判、每一次协作,都在无声地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