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票根”还能怎么玩?

最近,“票根经济”在青岛热潮涌动。张杰演唱会在青岛高新区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上演,《天赐的声音》“天作之合”双人舞台演唱会在崂山区国信体育场点亮荧光星海。两场重磅演出叠加,创下超12万人次的观演纪录,也拉动了城市消费。

“票根经济”的崛起,本质是对“流量变留量”的一次破题。过去,演唱会、赛事等往往停留于场馆内的热闹,城市难以留住瞬时客流的价值。“票根经济”的核心打法在于串联起多元消费场景,形成消费延伸。比如,青岛以两场重磅演唱会为契机,构建起首批覆盖110家单位的“票根经济商家联盟”,近300项专属权益让票根成为“城市通行证”。票根从“单次消费凭证”转变为“链式体验入口”,可以将短时间的文体热度,转化为游客深度探索城市的动力,让“看一场演出”升级为“游一座城”,实现消费价值的有效放大。

“票根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对消费者而言,一张票根带来的不仅是折扣优惠,更是“沉浸式参与”的情感满足。比如,青岛“张杰痛城”的昵称刷屏社交平台,其粉丝在奥帆中心见证了45艘帆船组成“JZ”矩阵,该场景登上热搜。在上海,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与众多商家联动,观众沉浸在“锦衣卫拌饭,闲人闪开”的个性表达中。这种由票根串联的故事和体验,满足了年轻观众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把观演变成深度生活体验,让城市形象更具温度和记忆点。

“票根经济”的背后,是“内容力”和“产品力”的双重驱动。高品质演出是“票根经济”的起点,这反映了优质内容的重要性。产品力则体现在将一次观演延展为完整的消费链条,涉及多个环节。一个城市必须兼具“内容力”和“产品力”,才能接住这股青春消费热潮,并将其转化闭环。这个11月,青岛演艺市场“星光熠熠”,潘玮柏巡回演唱会、郭静演唱会、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黑神话:悟空》交响音乐会等,差异化内容将进一步丰富演出供给。这些“文化大餐”也将为“票根经济”蓬勃发展再添一把火。

“票根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破解短期热度与长期效益的矛盾。一方面,建立健全基于消费者口碑和数据的动态评价与退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确保联盟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将票根权益与城市文化特色结合,围绕核心IP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设计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消费套餐,避免千城一面。打好“提前量”,多措并举,才能将各类演出赛事的“爆发式流量”,转化为本地消费的“可持续留量”。

当“票根经济”的逻辑融入文旅发展全局,让每一次基于票根的巧妙联动,都成为提升城市口碑的契机,小小的票根就能化身为点点白帆,助力城市消费驶向新蓝海。(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吕靖雯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