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是第三胎了,我想自己生!”凌晨的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产科,灯火通明。三胎妈妈霍女士(化名)语气坚定地向医生表达着她的顺产意愿。她腹中的宝宝是“臀位”,这本就预示着一次不平凡的分娩,但所有人都未曾预料,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营救”。
“意外”破水 计划外的紧急情况
霍女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老大9岁,老二才一岁多,对于分娩,她有自己的期待和计划。产检时,她已知晓宝宝是臀位,但她和医生都没有放弃顺产的可能。原本,她已经约好在孕36周这天进行“胎位外倒转术”——一种通过外力将宝宝在腹中转为头位的安全技术。
然而,宝宝似乎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世界。在计划实施的前一天深夜,霍女士突然胎膜早破,羊水涌出。家人立刻将她送往青岛市市立医院。尽管情况突发,但团队仍有预案:如果是臀部朝下的“单纯臀位”,这位宫缩条件良好的三胎妈妈,并非没有在严密监护下试产的机会。
值班医生、本部产科副主任医师王丽静迅速接诊,为她进行紧急检查。胎心监护连接上,数字跳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然而,当王丽静进行阴道检查时,她的心猛地一沉——宫口已开两指,但触手所及,不是圆润的臀部,而是一只已经滑落到阴道里的小脚!

一脚之险 生死悬于一线
“是足先露!脚已经掉出来了!”话像一道惊雷,在产房里炸响。在臀位中,“足先露”是产科医生最不愿见到的情形。宝宝的脚体积小,宫口开两指就可能脱出。这意味着,一条腿已经“抢跑”成功,而最大的头部却被留在最后。
王丽静判断:“一旦头部被卡,短短几分钟就会导致胎儿严重窒息、死亡。同时,脐带也极易随着羊水从脚旁的缝隙滑脱并被压迫,造成急性胎儿缺血缺氧,新生儿死亡率比正常顺产高出3-8倍!”此刻,胎心监护仪发出的警报声证实了医生的判断,胎心率出现波动,提示胎儿已经开始缺氧。时间,以秒计算。
徒手“封印” 一场20分钟的生命坚守
“必须立刻剖宫产!但在此之前,绝不能让脚再往外走,更不能让另一只脚和脐带掉出来!”王丽静当机立断,“快!上手堵住!”
“堵”,是应对这种极端险情唯一且教科书式的操作。这意味着,需要一名医护人员徒手深入产道,在宫颈口形成一个“人工屏障”,用一个持续向上的托举力,顶住那只急于“出世”的小脚,为手术争取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时间。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助产士吴凤娇的肩上。没有半分犹豫,她立刻蹲下身,将手稳稳地置于阴道口,实施了这次关键的“徒手封印”。她的手指能清晰地感受到胎儿小脚的力量,每一次宫缩,都是一次向外的冲击。她必须用恰到好处的力度与之对抗,既要阻止其下行,又不能用力过猛伤害到母婴。
从这个瞬间开始,吴凤娇的手就成了守护宝宝生命的最后一道闸门,绝不能松开。
极速联动 多学科跑赢“黄金时间”
就在吴凤娇用身体“定格”住危险的同时,一场多学科联动的极速救援全面展开。医院第一时间启动了产科危急重症应急预案。本部产科主任瓮占平、护士长赵慧栋火速抵达现场指挥;麻醉手术科、新生儿科抢救团队闻令而动,向手术室集结。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在深夜的医院里高效运转起来。
最大的挑战出现在转运途中。从产房到手术室,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米,但对于手不能松的吴凤娇而言,却是一段无比艰难的路。她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半坐在移动的病床上,身体扭曲着,维持着那个托举的姿势。
进入手术室后,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手术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铺上消毒单后,手术台下方成了一个密闭空间。吴凤娇没有丝毫迟疑,她直接蜷身蹲在手术台下,从无菌单的底下将手伸进去,继续着她长达20分钟的托举。

生命回响 清脆啼哭报平安
手术台上,另一场战斗同步进行。麻醉医生以惊人的速度,在5分钟内完成了硬膜外麻醉,为手术打开了窗口。主刀医生王丽静、纪超沉着冷静,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操作,就是需要将已脱出至阴道的胎儿脚部,轻柔而精准地“捞”回宫腔内,然后再进行剖宫产,取出胎儿。
整个过程必须如履薄冰,任何不当的操作都可能对母亲子宫或胎儿造成损伤。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室内几乎能听到心跳声。“哇……”终于,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啼哭如同天籁,瞬间击碎了所有的紧张与凝重。一名体重2800克的女婴被成功取出,新生儿评分良好,生命体征平稳!产妇子宫收缩正常,无产后出血。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通讯员 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