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忙时节 “葱”满希望
即墨区移风店镇3000亩香葱丰收 特色产业铺就农民致富路
冬日暖阳洒落大沽河畔,即墨区移风店镇3000亩香葱大棚里一派“葱”忙景象。记者来到种植户金海谟的大棚,只见一垄垄香葱笔直挺拔,葱叶翠绿舒展,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拔葱、分拣打捆,丰收喜悦溢满大棚。依托大沽河沿岸肥沃土壤与适宜气候,这里培育的香葱具有葱白长、香味浓的优势,一年可种三到四茬,亩产最高达10000斤,亩均收入超3万元。
葱农喜算“致富账”
在即墨区移风店镇大庄村种植大户金海谟的香葱大棚里,工人们熟练地将田垄间的香葱拔起,随后进行分拣、去杂、打捆、装箱。“咱种的是优质香葱,最大的特点就是葱白长、香味浓、口感脆,不管是凉拌还是炒菜、熬汤,都是提味的好食材。”种植大户金海谟谈起自家的香葱,脸上满是自豪与笑意。
他擦了擦额头的薄汗,向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香葱是出了名的‘短平快’作物,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一年能种三到四茬,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每亩产量最高能达到10000斤。按照现在每斤4元的市场行情,一亩能收入4万多元。”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精细化管理,金海谟今年种植的香葱亩产在9000斤左右。

金海谟展示刚从地里收获的香葱。
“咱的香葱不愁卖,周边的超市、饭店天天上门订购,除了青岛本地,还有威海等地的大型连锁超市和我们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产品供不应求。”金海谟笑着说,“谁能想到,当年随手试种的几垄小香葱,如今成了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一旁的村民韩德暻一边麻利地给香葱打捆,一边笑着说道:“今年开春我跟着金海谟大哥种了3亩香葱,如今迎来了大丰收,亩产能达到8000斤,算下来一亩收入3万多元,而且不用出门找销路,收购商主动上门来收,省心又赚钱。”
“门外汉”变“土专家”
金海谟与香葱结缘已有12年了。201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看着村里不少土地闲置,心里始终惦记着“靠地生金”的老本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香葱种植周期短、见效快、市场需求稳定,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流转土地,搭建简易大棚,开始了香葱种植之路。
刚开始,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他种的香葱要么长势参差不齐,要么病虫害频发,产量和品质都不尽如人意,第一年几乎没赚到钱。但金海谟没有气馁,他深知“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不仅买了大量香葱种植的书籍自学,还主动到周边省市的优质香葱种植基地考察学习,虚心向当地的种植能手请教,从土壤改良、种子筛选到水肥配比、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琢磨、不断试验。
12个寒暑交替,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让金海谟练就了一套香葱高产稳产的“硬功夫”。他能通过叶片的颜色判断水肥是否充足,能凭借气味分辨病虫害的早期信号,甚至能根据天气变化提前调整管理方案。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看到了香葱种植的商机,纷纷跟着他种起了香葱。为了帮助大家少走弯路,金海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牵头成立了香葱种植互助小组,组织村民一起采购种子、肥料、农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保证农资质量。
在金海谟的示范引领下,大庄村的香葱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技术也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简易大棚到如今的标准化温室,从人工灌溉到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大庄村的香葱产业一步步走向成熟。去年,大庄村香葱实现平均亩产8000斤,亩均收入超3万元。
好水好土育好葱
移风店镇地处大沽河冲积平原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为香葱根系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同时,该镇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不仅契合香葱喜温、喜湿、喜光的生长习性,更能让香葱在生长过程中积累充足的营养物质,形成独特的风味。
“同样的品种,在别的地方种,葱白就没这么长,香味也没这么浓。”长期从事香葱收购的商贩李慧龙深有感触地说,“移风店镇的香葱葱白饱满、葱香醇厚、口感清甜,不管是鲜食还是深加工,都是上等原料,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除了自然条件的加持,香葱本身的品种优势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种植的香葱属于小叶香葱品种,具有生长快、分蘖强、抗逆性好、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的特点,尤其适合大棚集约化种植。
与传统大葱相比,香葱的种植周期更短,从播种到采收仅需两个多月,9月播种,11月底即可收获,不耽误下一季作物种植,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一年种三茬香葱,比种一茬玉米、小麦的收入高好几倍,而且管理起来相对简单。”种植户韩德暻的话道出了香葱种植的显著优势。
剥葱剥出“幸福岗”
香葱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衍生出了“剥葱”这一热门的“家门口就业”岗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香葱集中收获和加工的旺季,此时恰逢农闲时节,大棚里的剥葱活成了周边村庄老人、妇女的“香饽饽”。
“现在天气冷了,出门打工不方便,在家门口的大棚里剥葱,活儿不累人,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举两得。”大庄村村民张爱英告诉记者,自己从香葱产业发展起来后,就一直在种植户的大棚里打零工,主要负责香葱的分拣和剥叶工作。“剥葱的工资是按小时算,一小时15元,手脚麻利点的话,一上午能剥300多斤,能挣8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收入,足够家里的日常开销了。”张爱英一边熟练地剥着香葱,一边笑呵呵地说。
在金海谟的大棚里,像张爱英这样的务工村民有10多人,大多是周边村庄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以前农闲的时候,大家要么在家闲着,要么打牌消磨时间,现在有了剥葱的活儿,大家都愿意来,既能赚钱补贴家用,还能唠唠嗑,日子过得充实多了。”金海谟说,为了方便村民务工,他还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度,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上工,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和家务。
/ 延伸 /
葱香引来八方客
上午11时许,记者在大庄村香葱集中收购点看到了一派热闹繁忙景象。1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收购商汇集在此,有的在查看香葱品质,有的在与种植户洽谈价格。不远处,一辆辆厢式货车接连驶入村子。货车停稳后,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将早已打包好的香葱搬上车,过秤、计数、付款、装车,整个流程有条不紊,效率极高。
“这儿的香葱品质好、口碑硬,在我们那边的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根本不愁卖。”李慧龙从事蔬菜收购生意多年,与移风店镇的种植户合作已有5年时间。他告诉记者,自己每次都会收购5000斤以上的香葱,运回公司后,一部分直接供应给当地的超市、农贸市场,另一部分则采用蔬菜冻干技术进行深加工,制成香葱干、香葱粉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大食品企业和电商平台,“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移风店镇的香葱都是绿色种植,品质有保障,我们愿意长期合作。”
“现在线上订单越来越多,每天都能接到几百单,虽然每单的量不大,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种植户韩德暻说,为了适应线上销售的需求,他们还改进了包装方式,采用真空保鲜包装,延长香葱的保质期,确保消费者收到的产品新鲜可口。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让移风店镇的香葱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如今,“移风店香葱”已成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农产品名片,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还成为了不少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厂的首选原料。(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张涛)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