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高礼遇”致敬科技!青岛: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一个城市对待科技工作者的态度,就是这个城市对待未来的态度。

12月22日上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礼堂召开,155个获得2019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人选被表彰奖励。

这是青岛科技创新的“年度盛典”,展示了这座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对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致以的最高敬意。

科技强则产业强,科技兴则经济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新起点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是屡次被“刷新”,其战略意义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摆在了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是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了明年工作的首位,作出重要部署。

要破解发展中的问题,要走向未来,青岛必须紧抓科创机遇,让科创成为青岛前行的磅礴力量。

本次大会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聊”了一个多小时,系统阐述了青岛科技创新的路数打法和目标愿景:“坚持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更加注重以市场导向促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1、科创引领发展,时不我待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去全球化逆流、技术封锁也必将导致技术链、创新链的重构。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生产要素的最大优势,引进相对缺乏的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形成生产力。但不容否认的是,今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美国的70%,世界同行和竞争对手们对中国的眼光和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很多的科技创新领域被“卡了脖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催生新发展动能,形成更多的增长极。越是面临诸多困难,越应该把科技创新放在根本支撑,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埋头苦干,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避免被“卡脖子”,才能实现经济的自立自强。

所以,大变局之下,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作为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其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对科技创新作出重大部署。其背后,是对中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深谋远虑。

王清宪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的发展寄予厚望,先后赋予了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等重大责任。落实总书记的厚望重托,青岛就要靠开放和创新。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引进新的元素,进而实现新元素和既有元素之间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就是创新。没有开放引进新的元素,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就不足,活力和后劲就不够,高质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而今天,青岛以最高规格奖励和表彰科创领域的前沿代表,就是面对新局面,站上新起点的一次态度展示:这座青春之岛、创业城市、城市中的“独角兽”,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创”为名,把科技创新放到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2、以最高规格,标注城市科创高度

今天的大会,无疑是青岛举全市之力,向科创界拿出的最高敬意。

会上,王清宪为最高奖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颁奖;青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豪志担任主持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市政协主席均出席表彰大会。

但城市的主政者把大会的“C位”给了两位最高奖得主,给了获奖的科技工作者。

登上领奖台的成果标注着青岛科技创新的高度,书写着青岛不断增强的创新策源能力,展示着青岛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代表着青岛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更为可喜的是,这些科技成果并不停留在实验室里和“象牙塔”里,它们深入产业环节,接受市场考验,不仅能“提出问题”搞科研,更能“解决问题”促经济——

李华军院士在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成果,支撑了百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的安全建设与运行,在20余项工程中推广应用;刘占杰博士带领团队突破太阳能直接驱动疫苗保存箱关键技术并完成产业化,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存储领域的融合创新,实现传统生物存储管理模式变革,带领海尔生物成为青岛科创板“第一股”。

还不得不提的是,获奖项目和人选不仅有精神上的荣誉,还有“实打实”的收获——青岛给获奖者开出的是最高100万元的奖励“价码”。

用最大的诚意奖励最好的项目,让最顶尖的科技成果站上最高规格的领奖台。这场大会背后,是青岛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全面起势,通过搭建科创平台、培育引进人才、营造创新生态、提升资本助力,让各种创新要素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和支撑。

青岛遵循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的规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总量突破已230万。

乘着连续举办两届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的东风,青岛成为投资的热土,管理基金规模达1023.18亿元;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已深入对接并储备近200支子基金,立项基金总规模超180亿元。

人才、资本、科技、孵化等全链条耦合的青岛,用一场高规格的科创“盛典”,再次旗帜鲜明地把科技创新地推上了城市发展引领高地,宣示了这座城市在新阶段持续抓住科创这个关键“穴位”,引领经济提速发展的决心。

3、科创引领发展,青岛找到“爆破点”

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青岛如何打开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通路”?

王清宪用一个多小时的讲话,系统阐述了这座城市发展的科创路径——更加注重以市场导向促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都是发展的“抓手”。

推动科技创新,一座城市不能平均用力,要依托自身基础特色和比较优势。对青岛来说,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是科技赋能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爆破点”。

聚焦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重点领域,青岛要根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集成电路,在数字化上发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海洋科技也是青岛的突出优势,拥有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青岛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找到产业和科技研究的“对接点”,大力引进、培育海洋拳头产业和涉海头部企业,围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仪表、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推进成果产业化。

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青岛还要发挥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格局中独特的“双节点”价值,利用好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上合等国际客厅,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青岛打造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企业科创主体作用,就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王清宪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科技创新主体与企业和市场没有很好地融合。

怎么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诸多难点、痛点、堵点?

一方面,科研本身要破除“唯论文”导向,从现实需求和产业价值角度出发,提高自身转化价值;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扮演科研项目“出题人”,科研院所扮演“解题人”,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

“我们不否定论文价值,但也不能只看论文的价值;科研工作不只要把论文只写在纸上,更要写在青岛的大地上。”

在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资金链中,人才链具有打通“四链”的链接功能。提高科技引领力,青岛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以人才为主线促进“四链”合一,让人才价值要在企业中得到体现。

所以,青岛把人才政策的“制定权”交给企业,政策制定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让政策精准滴灌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财政资金作用,让企业掌握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话语权、主导权。

资本是撬动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杠杆。近两年,青岛创投风投“异军突起”,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准备好了最佳的资本土壤,持续以资本的集聚推动人才聚集、科技创新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必选之路。

创新推动创业,创业依靠创新。青岛重整行囊再出发,提出建设创业城市,就是要通过创业这个主题,把城市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

前不久,青岛出台的“青创十条”构建起“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政策支撑体系,将体系与科技研发、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有机结合,构建“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就是青岛提升科创引领力的“密钥”。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创新引领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城市。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青岛牢牢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必将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让这座青春之岛,正在创业的城市,城市中的“独角兽”增添更多发展动力!

作者 | 耿耿   摄影 | 韩星    编辑 | 流水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