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纪录在他们手中诞生——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

“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右一)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介绍团队成员。

“连钢创新团队”是以张连钢为带头人,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8人,骨干成员25人,其中党员21人。截至目前,团队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构建了国内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港口协会特等奖等奖项20余项;先后10余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主旨发言。

张连钢:港口全能型人才

今年60岁的张连钢是“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1983年大学毕业入港,他始终面向港口生产一线,致力于港口生产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研究。在众人眼里,张连钢是一个“学术派”,基本功、基础理论很扎实,既懂集装箱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又懂生产业务,堪称港口领域的全能型人才。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围绕码头建设运营中遇到的新课题进行研究。

2008年,张连钢被查出肺癌,做了第一次开胸手术。2013年初,身体略微好转的他回到单位上班,接受了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组长的任命。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中,张连钢和他的团队走上了自主创新的路,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向世界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更安全的“中国方案”。

殷健:绘就自动化码头蓝图

殷健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他担任自动化码头工程、设备技术负责人,负责自动化码头装卸工艺、设备选型、设计及调试等工作。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研究自动化轨道吊的智能化设备管理。

殷健参与了青岛港最早的集装箱专用泊位的建设。他和张连钢为港口并肩奋战了30多年,他经常说自己所从事的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港口“事业”。他和项目组成员“5十2、白十黑”攻难题、破难关,对每个方案都进行了上百次的测算优化,最后的定型方案经过3年多的实践证明近乎完美,确保了自动化设备在实际生产中智能、高效、平稳运行。

李永翠:码头上的“拼命三娘”

李永翠是初创团队里唯一的女性,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自动化码头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发,主持完成了自动化码头生产控制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研发。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讨论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方案。

表面看着文静瘦小的李永翠,在工作中是个极其严格的“女汉子”。2014年,因为要具体考察,这位“拼命三娘”带领团队在零下8摄氏度的天气里爬上56米高的吊桥。李永翠本身恐高,加上港口冬天的大风,吊桥被吹得有些晃动,但她努力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就是靠着这样的拼劲,李永翠带领团队解决了很多系统问题,完成了多项系统优化。

李波:团队里的“刺儿头”

李波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前沿、堆场、无人闸口等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自动化码头整体装卸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参与设计自动化码头布局、“进出分离、多站式”闸口等建设项目,带领操作部团队多次打破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的世界纪录。

他的个性被同事形容为“锋芒毕露”,脾气大、容易急,工作中绝不允许带问题过夜,出现意见不合时一定要掰扯清楚。即便这样,同事依旧形容他在工作中爱钻研并且踏实。

张卫:头脑灵活的实践派

张卫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兼桥吊室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型设计、监造、安装调试、系统优化等工作。

张卫从小就有不服输的劲头,业务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不肯有丝毫懈怠。在一期工程设计中,针对如何降低桥吊的轮压问题,张卫带领队员经过半年时间分析研究,设计研制出全球第一个双小车桥吊,将桥吊重量由600吨减至540吨,大大减小了码头承载压力。

吕向东:“鹰眼”的调试者

吕向东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兼轨道吊室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堆场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型设计、设备监造、安装调试、设备管理及运维等工作。

如果把自动化码头上的轨道吊比作一只雄骏的鹰隼,那么分布的激光扫描仪就是锐利的鹰眼,轨道吊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精准抓取的。作为设备调试组组长,吕向东负责“鹰眼”测试,为确保角度精确,调试人员要冒着瑟瑟秋风站在30米高空的吊笼里进行测试调整,一次就要一个多小时,每台轨道吊要调试5-7个扫描仪,一台轨道吊调试结束后往往就到了凌晨两三点钟。

周兆君:50多岁的“老青年”

周兆君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码头设施室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平面布局方案设计、土建工程建设方案论证分析等工作。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线调研。

进项目组时,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青年”了,在自动化码头这块几乎是零经验,他像小学生一样不耻下问。作为码头基建负责人,为使工程建设方案设计更具功能性、科学性,周兆君经常去天津设计院、上海振华重工出差,现场交流设计参数。为抢出时间,多干点活,他和同事们从来都是当天去、当天回。

修方强:“三件套”不离手

修方强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轨道吊室副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堆场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型设计、监造、安装调试等工作。

在自动化码头建设中,修方强负责的自动化设备同时在4个基地开工建造,工期只有8个月,当时设备组只有12个人,修方强和同事兵分4路进驻基地,一支手电筒、一把游标卡尺、一把直角尺成了团队成员标配的“三件套”。到了测试阶段,设备需要48小时不停运转,方便面、榨菜、老干妈又成了大家伙标配的“三件套”,累了困了就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因为人手有限,点多面广,修方强和同事在基地一待就是半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照片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