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当诈骗打起疫苗旗号,反诈不能只靠提醒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新冠疫苗接种成为关注焦点。全国多地出现有不法分子乘机实施诈骗,主要诈骗方式有三种:引诱性链接、社交群交费和陌生号码来电。多个城市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冬季疫情防控牵动人心。这段时间,全国多地正有序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老百姓对此怀着强烈的期待。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竟然从中嗅到了“机会”,或蹭疫苗热度,或借防疫设局,挖好了一个又一个“陷阱”。

目前,骗子的套路主要有三种:其一,冒充疾控中心散发“交费接种新冠疫苗”的短信,其中包含引诱性链接,即钓鱼网站。对此切勿点击,即便不慎点击之后,也切勿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等。否则就很可能会被盗刷钱财。其二,发布社交群交费信息,比如,“老师、亲友、同事、领导”等熟人在社交群发布交费打疫苗信息,对此也切勿转账。其三,陌生号码来电,比如,1月9日,有群众举报称接到“广东省疫情防控中心”的电话,有人使用其个人信息登记打疫苗,然后指引其前往防控中心拿回执号和删除记录。1月11日,有群众举报称接到“卫建委”来电,对方称其手机号码涉嫌发布贩卖假新冠疫苗的信息,要求前往广州市公安局核查……

疫苗免费接种,为何还要交费?1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明确表示,我国将实施全民免费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疫苗的定价和向全民免费提供不矛盾。而所谓免费,就是老百姓不需要掏一分钱。所以,骗子的“交费链接”“交费电话”等都很容易被识破。然而也必须看到,诈骗所利用的本就是概率,如果有人不了解疫苗免费的信息,或者被其他套路所蒙骗,依旧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及个人信息泄露。

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疫之时,骗子却打着疫苗旗号大肆行骗,让人恨得牙痒痒。可是,对于骗子来说,再怎么谴责都没有用。骗子嗅觉灵敏,总是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花样翻新。纵观此次打着疫苗旗号的行骗手段,其实跟以往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可以说,各地警方行动很迅速,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发布了辟谣公告,也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在不同平台进行了辟谣,这都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也必须看到,当诈骗打起疫苗旗号,不仅会骗老百姓的钱,也伤老百姓的心,更会严重扰乱疫苗接种的正常秩序。执法部门在提醒之外,更应坚持“露头就打”的严厉态度,拿出实际行动,对诈骗分子进行严厉打击,使其付出惨痛代价。去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其中明确,假借研制、生产或者销售用于疫情防控的物品的名义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诚然,打击电信诈骗是一大难点,但是再难也要去做。治理此类诈骗,还应倒逼电信运营商、微信等各大平台尽责,使其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个平台出问题,就要让那个平台担责,只要丧失了传播渠道,诈骗自然无法实施,老百姓自然也就不会再被骗。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