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传统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为推动我市传统产业振兴发展,青岛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9月29日,市政府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级领导干部冯伟专题解读这份近年来我市首个专门针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意见》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主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到2022年,纺织、纺织服装服饰、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等7个传统行业实现“三个转变、五个提升”。即: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7个传统产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生产效率、集约水平均取得较大提升。

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分为推动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赋能、强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高效配置要素资源等五个方面,细分为15项重点任务。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主要是成立市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对传统产业发展工作突出的区(市)给予一定奖励。

《意见》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紧密结合我市传统制造业基础,突出工业互联网的引领赋能作用。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复制扩张。《意见》聚焦我市传统制造业中占国民经济比重排名居前的7个重点行业,紧紧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培育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生态,支持30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打造一批传统产业的AI深度应用场景,推动6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快实施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立足产业链和供应链完善延伸,注重打造体系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意见》针对7个传统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从四个环节加强产业体系化建设。其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公共平台以及工业设计机构合作,创新驱动促进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其二是通过建设传统特色产品街、开展网红带货和网店直销、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等,多模式营销提高“青岛制造”影响力和品牌竞争能力;其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等产业载体,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龙头带动做强做长产业链;其四是支持各区市围绕本地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倾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推动7个传统产业向产业化纵深发展。

三是突出政策支持引导作用,集中发力推进传统产业实力跃升。《意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我市传统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其一是用足用好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其二是加强“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宣传,在重大节会活动设立专柜、专栏、专区推广,培育更多区域品牌和新兴品牌,打造“青岛金花”新族群。其三是围绕各区市特色传统产业,制定扶持本地特色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协会、展会平台、园区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传统产业的承载力和影响力。其四是为充分体现推动传统产业跃升发展的决心,市政府在应对疫情影响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决定每年拿出1200万元,对传统产业发展工作成效明显的区市给予奖励。

四是发挥地方政府和市直单位主动性,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促的保障体系。《意见》对各级各单位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其一是各区市对本地区传统产业逐个行业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本地传统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研究,提出发展规划。其二是各区市、市直各单位要形成合力,依托商会、驻华机构、协会等各类平台,建立产业和部门联动机制,实行“双招双引”一体推进。其三是紧密结合我市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土地资源配置、产融对接服务、人才支持服务、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其四是充分发挥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的作用,形成全市上下重视传统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努力推动我市传统产业加快振兴发展,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下步,将围绕贯彻落实《意见》,紧密结合全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发展战略和实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工作,调动各区市和各市直单位的积极性,统筹用足用好技改奖补、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要素保障、人才引进等支持政策,全面推进7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