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智能坐垫监控员工,别让“慰劳”变成“算计”


文/刘汉青(青岛大学 学生)

近日,杭州某科技公司为员工发放一批“智能坐垫”,该种产品能够记录使用者的心跳、呼吸、坐姿、坐时等数据。这一看似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却引发了骇人听闻的后续:公司的人力资源门竞掌握了相关数据,并以此质问员工为何在某时间段不在座位上工作。

虽然公司事后回应坐垫仅为内测产品,但是相关信息数据竟然传到HR手中,难免会令员工心有余悸。一方面,智能坐垫或许确无监控目的,但并不妨碍其有监控功能之实。坐垫记录的信息能看到员工的坐姿、坐用时长,相当于变相掌握了员工的动态、实时到岗等信息。另一方面,HR通过坐垫掌握了员工的多项信息,未能有效避免员工个人信息的泄露,在侵犯员工隐私方面难辞其咎。

智能坐垫监控员工背后显露出的正是“劳动者隐私保护”这一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侵犯劳动者隐私权的事例不在少数。部分公司美其名曰“关怀员工”“造福员工”,为职工发放电子手环等“黑科技”产品、在公司各处密布针孔摄像头......公司渴望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提高经济收益,因而想要多方面“了解”职工的工作实态并非不可理解,但是此种“了解”不可违背道德要求,更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不能扭曲为对职工的“控制”与“禁锢”。密切监控员工的一举一动、刺探员工的个人私事,既是对员工的不尊重、不信任,还可能打压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损害公司的收益,可谓“损人不利己”。

针对公司侵犯劳动者隐私的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呢?首先,关于“劳动者隐私保护”,国家在立法层面一直在积极行动。我国《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了公司招聘员工时的知情权范围,公司不能刺探员工婚姻、生育等隐私信息。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列明了公民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定义、禁止侵害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行为,“典”入人心,构筑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保护的法治盾牌,公司作为民法典适用的主体,也理应遵守有关规定。其次,从公司方面出发,其应坚定不移地做劳动者隐私的保护者,遵守相关法律、尊重员工隐私、保护员工信息,在行使知情权、管理权时,做到“合法”“合理”“合意”。

劳动者隐私绝非“慰劳”牺牲品。在环境透明化、信息公开化的时代,撑起一面隐私保护伞,方是对劳动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安慰。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