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禁带手机入校 不用手机布置作业……
教育部印发《通知》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对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明确。《通知》中提到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同时,学校也要细化管理,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记者采访了解到,岛城学校在学生使用手机方面,也都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
两年前山东已出台相关规定
实际上,近年来,手机等电子产品是否可以进入校园,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曾多次提出过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建议、提案等等。
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还要确保学生信息通信的权利。《通知》明确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早在2018年11月份,山东实施了《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明确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实行统一保管。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岛城学校有自己的成熟做法
禁止手机进校园不少岛城学校也都摸索出了成熟的做法。“早在2016年学校就出台了学生手机的管理要求,现在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以说学校落实起来更有依据了。”青岛实验高中副校长邱若东说,“学校绝大部分学生住校,对于学生带的手机我们也实行统一管理。如果学生遇到特殊情况或需要跟家长联系,可以跟班主任申请使用手机。”
青岛十七中同样要求学生不带手机,如果学生确有需要带手机,则建议家长给学生配备仅有通话、发短信等功能的非智能机。“如果学生携带了手机,我们要求统一放在班主任处保管。如果碰到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老师会暂时没收,并与家长沟通。”青岛十七中教导处主任李同军说。
“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总体上来说是弊大于利,我们也不建议学生带手机。如果学生真有需要联系家长,可以随时找老师,都可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如果学生确实有需要,则需要保管在班主任处或者放在专门的储存柜里。”青岛第二实验初中德育主任邹良林说。(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 记者 王世锋)
他山之石
美国某大学对世界上10个国家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实验,让他们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经历了这个项目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了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消沉等负面情绪,很多人甚至没有完成整个项目。管控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已成世界共识。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深读一点
“熊孩子”手机买买买刷掉9万元
1月31日晚,租住在李沧区的邢先生讲述了他的遭遇:11岁女儿刷快手时,添加了对方私信发来的微信号,随后按照对方的指引,偷偷将他两个支付软件和两张银行卡里的近7万元刷掉,还透支并分期借了两万元……
凌晨,女儿刷走老爸近9万元
在李沧区南岭路附近一处平房内,记者见到租住的邢先生一家。“损失接近9万元。”邢先生向记者回忆了一个多月前的一幕:12月12日凌晨,他正在屋里睡觉,老母亲把他叫醒,说11岁的孙女梦梦(化名)还没睡让他去看看。“我以为孩子在写作业。”邢先生称,迷迷糊糊地起床去找女儿,看到女儿手拿他的手机,还拿着他的身份证,觉得很奇怪,把手机拿回来发现密码变了。女儿解开手机密码后支付软件出现多次扣款记录。随后发现软件里的余额已大幅减少。
“一共有接近9万元被刷走了。”邢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扣款记录:两款支付软件里各刷走2万多元余额,绑定的银行卡里刷走2.8万元。除此之外,透支了1.5万元,还有5000元分期付款。
不慎,加微信买衣服掉圈套
邢先生事后获悉,女儿晚上在看快手短视频,一个账号私信发来微信号,双方添加好友。给她发来多张漂亮的连衣裙和汉服的照片,梦梦动心了。在聊天时告诉梦梦可以“充值”,其中2万多元买了“抖币”。就这样,年幼的梦梦一步一步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邢先生为了方便把开机密码、支付密码都设置成同一个,被女儿猜对。女儿偷拿了他的手机和身份证后,把手机号、密码、验证码都发给对方,对方一步步告诉她怎么操作、怎么透支、怎么借款。事发当天凌晨,邢先生拨打了110,随后带着孩子到李沧公安分局湘潭路派出所报警,称遭遇了诈骗。
“这7万多元,我攒了七年多。”邢先生非常难受:他是一名普通的外地来青务工人员,妻子暂时没有工作,加上母亲和两个女儿,一家五口人都靠他每月5000元的工资生活。女儿盗刷掉的钱,等于他整整18个月的工资。“买‘抖币’的2万多元,是透支和借款买的。”邢先生称,事发后,他一直和抖音平台联系。目前,有6000多元已原路退回,但剩余的钱还没有回音。“我越想越不对,明明不是我本人,却能透支这么多钱,还能借出款,平台到底是怎么审核通过的?”邢先生满腹疑问。
感叹,希望家长管好孩子手机
“我以前觉得,如果不影响学习,看看那些短视频没啥问题,这事发生后,我得更加小心了。”邢先生也感叹,希望广大家长能管好自己的支付软件、社交软件和手机解锁屏幕的密码,加强各种各样的防诈骗教育。
现在上小学的孩子特别是“10后”,从小就打游戏或者看动画片。“熊孩子”趁爸妈不备用手机打赏、购物的事件,频频出现——2020年3月中旬,家住青岛即墨的赵女士的9岁儿子趁她和丈夫不备,下载了直播软件打赏女主播,一天之内打赏超过1.5万元。(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
同样的事情为何频频发生
移动互联时代,家长应该如何应对智能手机带来的矛盾?记者采访了多名资深老师,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应该说,智能手机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河西小学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智能手机的视频软件,有助于孩子学英语,提高口语水平;智能手机中部分软件,也是解题的好助手。但也有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很容易分散精力。
“我孩子和我讲过,如果他不玩手机游戏,和别的小朋友就没话说,玩不到一起去。”一名家长感叹。永和路小学一名资深教师表示:孩子用手机打游戏、刷视频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这个问题,关键在引导。“当父母的不能一味地禁止或者命令孩子不能玩,而应该设置一定的时间。除此之外,要和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习惯和情趣。”这名老师举了个例子:孩子喜欢美食美景,可以多出去玩玩,看看相关的作品;孩子喜欢动画片,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挑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通过种种方法开拓孩子的眼界。
扫码看视频
责任编辑: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