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对城市CP,正从竞争走向竞合!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观象山

城市的高度,决定一省的高度。

广东能长期坐稳“第一把交椅”,关键在于有广州和深圳这两个超级城市;江苏气势如虹因为有着南京和苏州;浙江对三甲发起冲击,因为有杭州和宁波。

山东面临“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渐行渐近”的严峻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超级城市。在中国百强城市榜上,山东上榜城市一度是全国最多的,但却没有一个城市能挤进十强。即便是“双核”青岛和济南,其相对实力还是偏弱。

山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有意识地加大对济青的扶植力度。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当前,济南、青岛分别“领衔”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济青携手,是山东发展的需要,也是各自发展的需要。最近,两城频频同框,手牵得越来越紧。

1

耀眼的“双子星”

在我国众多沿海省份中,“双子星”的城市格局并不鲜见。从北到南,辽宁有沈阳和大连,山东有济南和青岛,江苏有南京和苏州,浙江有杭州和宁波,福建有厦门和福州,广东有广州和深圳。

这些“双子星”城市通常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势均力敌。以2019年GDP为例,沈阳和大连分别为6470亿元、7001亿元,南京和苏州分别为14030亿元、19235亿元,济南和青岛分别为9443亿元、11741亿元,杭州和宁波分别为15373亿元、11985亿元,广州和深圳分别为23628亿元、26927亿元。

“双子星”城市的出现与历史发展的基础条件、区位条件,城市发展的综合要素,新时期国家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等高度关联。

其分工明确,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省会城市既是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当然经济也不会差。另一“子”往往是对外开放的产物、扮演着经济龙头的角色。比如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苏州吃的是开放饭,长期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领先城市;青岛是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国际大港。

经济强省往往是“双子星”格局。GDP总量居于前四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全部拥有“双核”,它们就像两台强力的经济发动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再来看近年来表现抢眼的武汉、成都、郑州、长沙等城市,尽管排位不断上升,但其所在的省份整体实力与第一梯队的省份仍有不小的差距。

由此可以看出,想要用一座城市的力量驱动一个省的发展,有些“独木难支”,“双核驱动”更有效。

2

济青的未来就是山东的未来

作为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大省,山东经济发展同样受益于济青“双子星”发展格局。

2019年,山东省GDP为7.1万亿,同年青岛GDP为11741亿元,济南GDP为9443亿元,两座城市经济总量占据全省的29.7%。这个比重不算小,但与深圳、广州GDP占广东省半壁江山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尽管仍然处在全国第三的位置,但山东正面临“标兵越来越远,追兵渐行渐近”的尴尬,与广东、江苏的差距不断拉大,对浙江的领先优势不断缩小。

关键时候,济南和青岛理应站出来。山东对济青的扶植不断加码,远的不说,光今年以来就有几个大动作。

先是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着力提升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创新引领力、人才聚集力。目的是在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中谋取主动、增强能级、赢得优势,可见济青肩上的担子之重。

今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一个重磅文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再次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同城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济青被赋予的使命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今年1月和6月,山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赋予青岛和济南“火车头”的角色。

重任在肩,济青自然要奋起。青岛一直在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当前,青岛正抢抓疫情倒逼下工业互联网迎来的加速起势发展重大“窗口”机遇,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山东“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区、创新驱动融合应用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济南当前最重要的城市战略。今年4月,山东发布2020年16市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在济南发布的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被摆在了十分显著的位置,还提出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科创中心等四大中心。目前,济南首位度低的短板正在不断被补齐。

3

互动越来越频繁

一直以来,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山东各城市在发展中更习惯于单打独斗。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抱团发展的重要性,济南和青岛正携手同行。

3月2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5年)》。《方案》提出,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将在5年内推出104.3平方公里的优质产业净地,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将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节能环保五大产业前沿方向,聚力打造9大产业集聚区。其中,济南市重点打造整车整机及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设、智能制造三大集聚区;青岛市重点打造数字科技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三大集聚区。

这个产业园好比是济青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如果不能打破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势,就无法实现协同,相向而行。

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是山东的短板。青岛正携手济南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地。

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函山东省人民政府,支持山东省创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有效发挥济南、青岛两市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大数据资源与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采取“一区两翼”模式,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策措施,构建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区域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医疗、家居、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建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不断放大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赋能”效应。

区域合作,交通先行。6月29日,济青中线潍坊至青岛段高速公路工程举行施工动员活动,济南和青岛之间的第三条高速公路终于来了。济青中线连接了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启动建设标志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步入了更“紧密型”的发展阶段,将为济南和青岛两座区域中心城市协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引擎。

眼下,留给山东的时间已经不多,唯有济南和青岛携手同行,才有可能破局,共同驱动山东提速前行。

作者 | 木梓   策划 | 沈默   编辑 | 木梓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