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心作文课〡《传统缂丝》等“爱上传统文化”征文选登

本次征文的题目是《__,让我爱上传统文化》。可以写家中一个富有文化味的物品,比如瓷器、老家具等;可以写学会一个礼仪;可以写学会一项技能,如毛笔字、篆刻等。发掘背后故事,抒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品茶

青岛实验二中 孙玮涵

我因为品茶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去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大振,扬名天下。我很好奇“御茶”到底是什么味道,于是便把家里的龙井茶拿出来,准备泡上一杯品尝。刚拿出来的茶叶是深绿色的,扁而脆。水倒进去以后,茶叶几乎都浮了上去,只有几片茶叶竖在杯底。轻晃一下杯子,茶叶好像都在跳舞,一会往上飘去,一会又沉下来,像一群芭蕾舞演员,列好方队在翩翩起舞。此时,龙井茶的颜色变成了浅绿色。

俗话说,品茶就像品味人生。我想尝尝这所谓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味道,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有点苦涩,但带点清香,这大概就是人生的苦味吧;紧接着,我喝了第二口,这次味道比较淡,还略带些甜味;我又喝了一口,茶的苦涩和清香在口中弥漫开来,相互碰撞交织,令人回味无穷,这大概就是人生有苦有甜的滋味吧。

茶是有颜色的。绿茶,让你仿佛来到茫茫草原;红茶,人生最美莫过落霞满天;白茶,皑皑雪野写满晶莹生命;黄茶,黄河黄土孕育了我的灵魂;黑茶,夜越黑离晨曦才越近;青茶,一片青草一树青叶中有我的青春。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苦涩暗藏……

茶的那份青涩幽香,那份清醇雅淡,都令我在蓦然回首中感受着那份真谛。所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道,悟茶之道,就是用雅兴去品,用心灵去品。 “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品茶使我爱上了传统文化,也使我品味了人生。

汉服

胶州七中 姜帆

“在哪里,我的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赞赏,更不愿我华厦衣冠流落异邦!记住吧,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第一次与这段文字邂逅,便深深爱上了它,也因诗中的霓裳,让我爱上了传统文化。

遥望汉服,盛世荣装,翩翩惊鸿,绝色无双,或染尽小桥流水色,或勾勒烟花巷陌景,或盛开如白莲,或绽放如红梅;遥望汉服,一丝一线,缕缕未断,绵绵柔长,飘飘若仙,或走过江南的烟雨迷离,或穿梭于北国的雪域之都,或让青色渲染,或这样深蓝铺展;遥望汉服,深沉悠久,轻浅淡雅,墨色浓浓,芳香氤氲,或如月清晖尽洒,或如朝阳蓬勃起舞,或如云缱绻轻柔,或如花惊艳绝立。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人身着汉服长大,雾气浸没在车马喧嚣的大街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一件衣裳走遍了大街小巷,它在宫廷深处被玩赏,惹得一片美声欢朗,它亦飞进寻常百姓家,为普通姑娘增添姿彩;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汉装如虹霓非同反响,丝缎悠悠载着巧妇的一针一线,纹饰精琢编织女工的一深一浅。

而今,纵然新时代的浪潮翻涌,我却依旧不忘那美丽的汉装。若有一日见到有人穿着汉装走在街上,请不要投去别样的目光。他们正努力拾起这份古老的文化,他们正把这美丽的霓裳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理应由我们继承,那么汉装,请我们一定挂在心上。

围棋

青岛53中 刘祥宇

一次偶然,我认识了围棋。我曾读到《烂柯石》:“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杜少陵《别房太尉墓里》:“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陈师道《有道》:“有约不来过月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下棋除了一份闲逸外,对弈中更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对弈时泾渭分明,黑白子错落有致;讲究攻守得当,通观全局,把握主动攻心为上;常灵感忽至,信手拈来,令人击节叹赏。从错综变幻的棋局中找出一举制胜的契机,讲究随机应变,浑然天成;对弈时,表面上只是黑白拼力角逐,内在的却是两个人心灵的交锋。

从5岁开始,我就学习围棋,至今已达到围棋业余5段。市赛、省赛、全国比赛,都留下了我比赛时的足迹和汗水。由于我酷爱围棋,利用暑期还专门去北京的马晓春围棋道场,和国道高手们一起学习过围棋,探讨围棋的奥秘。学习围棋使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取得傲人的成绩。一路走来,它给我带来了坚定的意志和自豪感。

人生亦如棋,其博大精深,犹有过之。谨慎从事,纵然这盘棋再诡异变化,亦能如履平夷。

传统缂丝

青岛53中 徐小茜

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工艺琳琅满目,灿若繁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工艺渐渐被世人遗忘或失传,比如缂丝。

缂丝是汉族的机织工艺。人通过拨动木条,踩踏木制机器的木板,完全靠自己的想象织出花纹、色泽、图案,完成一件精美绝伦的成品。缂丝不仅工艺复杂,而且成品价格高昂。你知道吗?一条披肩大小的缂丝腰带需要二至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价格达到20万元。这就是传统缂丝为什么渐渐退出了人们视线的原因之一。我决定要让缂丝来个变身!

其一:简化制作程序。缂丝不像刺绣,直接绣在平面上,所以工艺会更加复杂。如果在木条上画上序号,将木条分类,哪个是横排,哪个是纵列,这样编织者就轻松多了。还要把丝线的粗细做一定的改良。花纹有的厚重,有的细密,传统缂丝的丝线都是粗细一致,花纹厚的地方就要反复织,花纹细时还得非常谨慎,不能重复织。若是花纹厚的地方用上了粗线,只要织上一遍,就可以往下接着织了。无形中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节省了不少成本。

其二:缩短制作时间。缂丝最大的难点就是靠人来想象图案。缂丝相当于边织布,边绣花。在还没完成之前,谁也不知道作品的好与坏。如果缂丝能像十字绣那样,照着图案织,时间就能大大缩短了。

其三:降低成本。如果改进了前两顶,价格就自然而然地降低,就有更多的人可以买来欣赏了。

不仅是缂丝,许多中华民族有文化价值的手工艺品,也可以摇身一变,让人们耳熟能详,让传统文化绽放新芽!

戏剧

青岛53中 胥子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逐渐趋于完善的。中国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

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筷子

青岛53中 李钦铭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东西甚至从古时沿用到了现在,筷子就是其中之一。

筷子可以由多种材质构成,比如:木头、金、银、象牙等等。筷子的含义也很深厚,据说筷子起源于大禹时期,当时人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局限于地心说,所以筷子的形状是一端方,一端圆,这正迎合了地心说的天圆地方。而且筷子还有一个神奇的比例,那就是七比六,这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后来,筷子被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筷子被大众广泛欢迎的原因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因为所有的食物,用筷子都可以夹到,而西餐的刀和叉,也可以用筷子来替代,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用筷子来吃饭。但使用筷子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能一长一短摆在桌边,因为这代表着三长两短;用筷子敲碗发出的声音代表哀鸣。

筷子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背后的深奥使我爱上了传统文化。(本版主持人: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译心)

责任编辑:张译心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