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7日讯 前不久,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遇到技术难题,找到了大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寻求帮助。根据大工青岛研究院院长姜大川团队提供的一整套“定制化”解决方案,蓝光晶科的问题解决了,营收翻了一番。
在青岛刚刚发布的“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的逻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被放到了重要位置。这与大工青岛研究院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自2015年落地青岛以来,大工青岛研究院就锚定了以市场为出发点的转化路径,成立了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由民营企业控股、团队持股、大连理工大学参股,采用高度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在新材料领域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自下而上”的驱动模式。
企业出的题目越来越难,研究院“作答”越来越精确
蓝光晶科主要从事硅材料技术产品生产,在半导体硅电极等辅材领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在硅靶材细分市场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即使在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企业营收也突破了1000万元。
但蓝光晶科也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曾向大工青岛研究院提出过一个硅材料辅材器件的研发需求,给出了几何尺寸、材料纯度等基本要求。对于研究院来说,这样的需求属于“小菜一碟”,满足要求的产品很快就送到了企业手中。
没过多久,蓝光晶科又给出了新的应用反馈——尺寸和纯度都符合要求,但在与客户的产品对标试用中,对该产品的电阻率又提出了精确的区间要求。
电阻率与材料成分、晶体形貌乃至晶体质量都有关系。为了确定电阻率区间,保障其稳定性,作为姜大川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谭毅、副教授李鹏廷等国内硅晶材料研发的“第一梯队”成员一起,与大工青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校亮、蓝光晶科生产负责人陈良杰等人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和实验。从原料配比、生产工艺再到质量检测,一项一项进行实验,团队终于实现了产品电阻率的精确稳定控制,超出了客户预期的要求。
更令人“惊喜”的是,科研团队发现,这不是蓝光晶科一家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半导体辅材生产行业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解决这一项问题,不仅能满足蓝光晶科的需求,还能解决行业的“共性需求”。
据了解,半导体对辅材要求非常严格,蓝光晶科在与市场“互动”中不断提出新的“题目”,而且“答案”要求越来越精确,大工青岛研究院就一道道去破题,攻克了客户在试用认证及扩大使用中一个又一个涉及材料、工艺、加工的难题。
目前,在团队成果不断迭代的助力下,蓝光晶科产品的销量不断攀升,营业额实现了每年翻一番,进一步坐稳了行业领先的位置。
让企业需求对院所研发形成倒逼机制,才能真正推动成果落地
在青岛,大工青岛研究院已经为十余家企业解决了像蓝光晶科遇见的类似行业难题。姜大川告诉记者,以服务企业为导向,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破局之法”。
“企业是市场的创造者,企业从市场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得到解决后可以在短时间内顺畅地‘回到’市场,能形成较好的市场价值,这就是成果转化的‘捷径’。”姜大川说,“而对于科研院所来说,企业提出要求对研发形成了倒逼机制,解决了科研脱离市场的危险。”
姜大川提醒科研院所,在不了解产业需求的时候,将自有科研成果贸然落地往往难以成功。科技成果转化的思维要从“我有什么”转换为“你要什么”,才能真正推动成果在市场上落地。
进一步说,科研院所的成果实现产业化,还要聚焦本地产业特色。对大工青岛研究院来说,其在硅晶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青岛的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因而找到了合适的“交集”,才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当然,这种互动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姜大川反映,他们接触的不少企业不是靠原始创新能力起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难以找到精确的症结,往往只会给出笼统的现象描述,导致科研院所面向企业需求“定制”开发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
当企业不能明确技术需求的时候,就需要有专门的团队填补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沟壑”,通过沟通和验证,让企业需求清晰化。在姜大川看来,这个中间环节虽然没有直接的成果产出,确是成果转化最关键的环节。
“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要通过完善产业链等方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才能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吸引更多人才、院所和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姜大川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