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青岛先模故事⑰ | 90岁的老党员黄屡灿:“党就是我最坚定的信仰”

青岛日报2021年3月31日2版

公益事业的“推动者”、传播精神文明的“宣讲员”、军地之间的“连心桥”、新市民子女的“黄爷爷”……90岁的老党员黄屡灿退休不退“志”,30余年如一日参加公益活动——

“党就是我最坚定的信仰”

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很多次抉择,对于黄屡灿来说,参军入党、救治病人、退休后自愿参加公益服务……正是这一次一次的抉择指引着他为有限的人生寻求“人活着为什么?死后留什么?”这一严肃命题的正确答案。

黄屡灿在城阳区参加宣讲活动。

1949年,18岁的黄屡灿在姑父的影响下选择参军入伍,由于表现突出,1956年,黄屡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这些年,黄屡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使因此遭到来自各方的不理解,他也没有放弃,更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临近退休时,黄屡灿做出了人生又一重要的抉择:“退休后,一是到军民共建点当顾问;二是到青岛残疾人协会为残疾人服务;三是到街道做失足青年的转化工作和调解民事纠纷,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当时正值社会上下海经商的热潮兴起,有亲友以高薪聘请他参加经商,他婉言谢绝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就是离党更近一些,心里就踏实一点。”

退休后,黄屡灿始终奔波忙碌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先后担任市军民共建办和市民文明巡访团顾问、海军潜艇学院学员旅名誉教授等30多个公益职务。

30多年来,黄屡灿为军地单位作报告8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即使获悉“疑似”罹患癌症当天,他仍然冒着小雨来到部队,与即将退伍的军人共同重温入伍誓词。

担任青岛市军民共建办公室顾问的15年间,黄屡灿牵线搭桥了150多对军民共建“对子”,组织和参加军警民共建活动2000多次,帮助基层策划共建活动上百次,参与组织共建经验交流会20多次,为青岛市连续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作出突出贡献,被群众称赞为军地之间的“连心桥”,军民共建活动的“活字典”“理论家”,双拥共建的“专家”。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地来到青岛,这些“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牵动着黄屡灿的心。为此,黄屡灿和老伴马淑英牵头创办了青岛新市民民俗艺术学校,免费为孩子们上课。为了保证生源,老两口四处奔波,动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家长忙于工作,两人就亲自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当得知学生遭遇车祸生命垂危时,黄屡灿和老伴不顾身体抱恙,第一时间到医院探望,还带头资助,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黄爷爷”“马奶奶”。

时至今日,年已九旬的黄屡灿仍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在他的书房里,满满几架书格外引人注目,除了一些珍藏的旧书,还有《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等书籍。“我会用五笔输入法,能用微信聊天,作报告一作就是一小时,为了更好地和年轻人交流,我还开了个博客,一个月写了30多篇,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精气神。”说起自己当前的状态,黄屡灿很是自豪。“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喜欢和他们对话,也时常给他们转发一些正能量文章。”

今年3月6日,黄屡灿应邀参加城阳区组织的“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爱国奉献文明实践宣讲活动,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入,鼓励年轻的志愿者坚守信念、奉献社会,做公益事业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如今年纪大了,大家照顾我的身体,但只要有人找我,我就讲!我一定会一直讲下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上学交不起学费,高中只上了一年半就参军入伍,立过功、受过奖,还在部队入了党,党就是我最坚定的信仰,是我的精神支柱。”说起党和人民,黄屡灿仍然满怀深情。“参加战斗时,因为有人民向我们通报情况,我们才得以在敌人的追捕中突出重围;工作中生活中经历磨难,我也一直以党的要求作为信念和准则。我一直坚信,只要按党的交代去做,就没有问题,就能百折不挠,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忠于党一天,最后,我还要把我的精神留给后人。”

党员档案

黄屡灿,男,四川荣县人,1931年出生,1949年入伍,1956年入党,1988年从北海舰队退休。曾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军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