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场景!火爆的供需对接会表明,青岛正在打通工业互联网的关键“穴位”!

青岛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拥抱产业未来。

4月26日,2021青岛市首次“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暨工业互联网“千员万企”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即墨火爆开场,首批开放清单企业代表及服务商近300人参会,430个“工业赋能”应用场景清单现场发布。

应用场景等同于市场需求。青岛通过开放市场需求,向全国乃至全球广发“英雄帖”。

2020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发布“工业赋能”场景1300个和“未来城市”场景200个,涵盖智能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安全等全部12大类需求场景。今年开放应用场景的目标则是1000个以上。

开放市场是为了合作共赢。

对于正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来说,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应用场景丰富,但最大的难点是向应用场景渗透的过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只有不断将核心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以应用推动研发,才能使技术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青岛选择开放场景,更全力促成应用场景的供需匹配。

从“给政策”到“给机会”,4次场景对接会架起了“需求”和“供给”的桥梁,不仅加速推动工业企业“触网”,工业互联网改造提速,夯实青岛产业数字化的底座,更通过实打实的场景需求与解决方案,来招引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合伙人”,进一步丰盈青岛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正如青岛市副市长耿涛所言,场景开放已成为青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的创新战术打法。当下,青岛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由试验场逐步迈入深水区,需要保持这种先进打法,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本次对接会上,2020年度5G和人工智能“十佳场景示范”项目亮相;10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入选季度优秀名单;工业互联网小帧探上线发布;工业互联网“千员万企”服务活动启动……

青岛一口气打出N张牌,从示范带动、选树标杆,到输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青岛声音”,再到营造应用场景的良好环境。政府和市场,“看得见”和“看不见”这两只手将在场景应用上更好地发挥效用,共同描画出青岛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图景。

01、场景开放的新打法

应用场景是一个新热词。

目前国内城市普遍这样“定义”:一般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对新技术新产品有应用需求的各类工程、项目。

应用场景意味着先进的市场需求,对城市来说,开放有助于应用场景的建设开发,会加速推进新赛道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实现其商业化应用。

工业互联网显然是新赛道的典型代表。

业内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最需要的是应用场景,最难的是向应用场景渗透的过程,只有不断将核心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以应用推动研发,才能使技术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越来越多的前排城市布局工业互联网,并开放应用场景。

按照“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2020年,上海面向全市征集了近200个工业互联网场景。今年年初,在202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经济数字化转型大会上,上海第一批十大场景正式启动建设。

截至目前,南京已经累计发布152个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主要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八大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先进技术,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等。根据规划,2021年,南京将打造1000个以上应用场景。

4月23日,老牌工业城市沈阳举行了城市机会场景清单发布会,首次面向国内外发布场景需求清单,释放更多的城市发展机会,涵盖智能制造等36个场景类型,1053个场景项目,释放投资机会1.1万亿元。

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多样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完备的工业体系,正是工业互联网寻找应用场景的天然试验场。

对于这些天然试验场,青岛不仅敞开怀抱对外开放,还千方百计为“需求”和“供给”搭建桥梁、对接资源。

2020年,通过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以及3场线下场景对接会,青岛分行业、分领域发布三批“工业赋能”场景1300个和“未来城市”场景200个,涵盖智能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安全等全部12大类需求场景。其中最多的两大类为智能应用和智能软件需求,分别占40.5%和18.7%。

4月26日,2021首场场景对接会上,青岛又新发布430个“工业赋能”场景,参加对接会的需求企业和服务商代表近300人。根据安排,今年全年青岛将开放上千个应用场景。

02、打通“穴位”,解决“痛点”

本次场景对接会上,耿涛表示,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以来,在制定产业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资金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其中,场景开放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战术打法。

如果说,开放应用场景体现了城市的态度和底气,而如何让场景应用真正落地则考验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较低,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高。因此,工业互联网是中小企业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在工业互联网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以及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面对投资成本不菲的转型机遇,往往犹豫不决,或者选择继续观望。

尽管青岛也发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对千企千面的制造企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互联网处处长周林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不是不想改,而是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面对市面上为数众多的个性化工业互联网改造方案不知该如何选择,因此不敢贸然转型。与此同时,尽管一些平台可以为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搭建桥梁,但却很难实现需求的精准匹配。

“如果可以消除企业家心中的不确定性,他们愿意向工业互联网转型。”周林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政府牵头的“服务平台+场景对接会”的路数打法应运而生。

青岛鑫光正建筑节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智能控制和自动深胶压合两个环节存在升级改造的需求,去年自主联系过多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却没有一家的方案能够精准实现企业改造场景和需求。

随后,企业先在线上通过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提出需求,又参加了两轮线下对接会,最终选定了在该技术领域方案成熟青岛海涵庭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改造服务商。预计改造完成后,企业生产效率将提升50%。

这不是个例。去年3场对接会场场爆满,达成合作意向200余个;今年首场对接会,就有430个需求场景寻求供给,这些数字是对青岛创新路数打法最直观的肯定。

通过政府的牵线搭台和严格筛选,无论是需求企业还是服务商都有了信用背书,再加上平台算法配对和线下精准对接,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提高了配对的成功率,打通了中小企业实现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的关键“穴位”,解决了“痛点”。

03、“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抓

从“给政策”到“给机会”,青岛开放应用场景的创新路数打法为工业互联网产业迅速铺开提供了解决方案。

随着应用场景的开放,青岛企业加速“触网”,青岛工业互联网“数字底座”越来越坚实。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53.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7.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4.6%,企业实现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

在广阔的市场驱动下,工业互联网的供给力不断向青岛集聚。

4场线下对接会,参会的服务商代表不仅有海尔卡奥斯等本土平台企业,还有深兰科技、西门子等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企业闻讯而来。

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在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沪深青三地间合作也是率先从场景合作破题。

去年底,2020年第三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10余家沪深优质服务商作为场景对接会的主角,与青岛本地工业企业围绕工业互联网改造需求进行了深入沟通。

前来参会的腾讯云工业互联网首席架构师吴青表示,腾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积累的技术,亟须在工业中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在他看来,山东是目前国内制造业规模靠前、场景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最适合想要落地产业的互联网企业大展拳脚。

“你有技术,我有场景”,大家一拍即合,达成一批合作意向的同时,服务商加速集聚青岛,带来了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丰盈了青岛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倒逼技术的突破与迭代,进一步赋能本土企业。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青岛制造业实现跨越的高质量发展之年。工业互联网作为青岛城市崛起的重大机遇,蕴藏着青岛产业发展的未来。耿涛指出,青岛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由试验场逐步迈入深水区,需要保持这种先进打法,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场景对接会的成功,本质上是政府引导推动和市场化手段的有效结合,找对路径的青岛正在提升这种先进打法。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物种,在发展初期更需要政府培育引导,提供服务。比如本次对接会上,共有20个项目入选首批青岛5G、人工智能“十佳场景示范”项目,一方面这些先行先试的企业将得到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借此引导更多企业加快捕捉新趋势。

对接会上还举行了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活动启动仪式,计划于本年度选聘服务专员300名,深入2000家企业开展指导、咨询服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服务模式,通过推动开放包容的制度创新,营造推广应用场景的良好环境。

以政策和服务为导向,以市场供需为手段,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将持续迭代升级,合力推动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跑出加速度。

作者 | 长亭   策划 | 沈默   编辑 | 疾风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