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兵 李佳林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动能转换的突破口,是实现城市进位争先的强力支撑。按照市委市政府“项目落地年”的工作指向,做好项目全方位谋划、全过程管理、全领域推进、全要素保障,打造环环相扣的项目推进体系,关键在于突破思维模式创新招数打法。当前,推动“项目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建设智能化”已经成为先进地区抓项目、促落实的重要手段,充分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将数字化手段应用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心,更好助力“项目落地年”提速提质,见到成效。
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上海市精准绘制“产业地图”,展示“全周期”产业发展。“产业地图”涵盖全市27个重点行业,按照现状、未来“两个维度”,形成101张产业地图。其中,现状产业图主要展示现有存量重点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空间布局、产业集聚等情况,全面展示产业发展的“家底”;未来产业地图则按照产业链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土地开发强度、亩均效益等高质量发展指标,提出产业链重点招商“环节”和布局“指引”。产业地图的推出,有力促进上海各区市之间呈现“聚焦主业、错位竞争、有序发展”的良性产业发展态势。
浙江省精确提供“标准地”数字地图,提供“全方位”地块资讯。针对企业投资过程中政务信息分散问题,浙江省在土地供应环节将水电能源成本、税收用工政策、公共服务配套等40多项政务信息和地块准入指标整合,推出“标准地”数字地图,实现企业“在线选地”“拿地即开工”。截至目前,平台公告面积2020.54亩,出让“标准地”37宗,且每月都有新增“标准地”招商地块推出,为企业、项目主体选择符合项目发展实际的土地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服务,打破了制约项目发展的土地“瓶颈”。
武汉光谷搭建“企事通”政策平台,提供“全要素”政策服务。平台整合中央、省、市各级惠企政策,用户注册时只需填写企业所属行业、规模等相关信息,平台会根据用户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生成“企业画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匹配惠企政策。企业获得政策讯息后,可以在平台上自助开展业务办理,有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光谷超九成企业均通过平台线上办理相关业务。
搭建产业发展、提速推进、要素保障“三大平台”
按照我市项目落地年总体方案部署,计划打好谋划招引、提速建设、结构优化、服务保障四大攻坚战役,打造环环相扣的项目推进体系,这也为数字化手段赋能项目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提高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可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政务数据、地理信息、企业市场数据,在谋划招引战役中构建“产业大脑”,实现精准招商,在提速建设战役中搭建“提速推进平台”,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在服务保障战役中打造“要素保障平台”,提高要素保障效能。
构建产业大脑,助力谋划项目招引。重点是聚焦13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搭建“青岛市产业大脑”,实现项目精准招商和科学布局。一是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实现精准招商。全面展示各产业链构成、关键节点、核心企业等全链条信息。综合我市现状企业产品结构、服务内容、产值利税、用工信息、投资强度等实时数据,形成数字化企业画像。将全景图谱与企业画像进行智能分析比对,构建供应链健康度、企业潜力等大数据模型,找出产业链缺失及薄弱环节,研判供应链安全及卡脖子风险,生成重点招商名录,为精准招商提供指引。二是绘制产业发展“趋势图”,实现科学布局。综合运用POI数据、地理信息、手机信令、互联网定位等技术,从产业和区域两个维度,全地域、全要素描绘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图”,勾勒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图”。智能分析重点行业热力密度、职住状况,自动计算产业发展与投资强度和配套资源的适配程度,助力“标准地”供给改革,为重大项目选址落地、资源适配提供科学依据,加快产业集聚、提高投资效率。
搭建提速推进平台,助力提速项目建设。按照“统一服务、统一监管”的工作要求,充分借鉴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链项目库、重大项目动态展示平台等现有平台,继续扩大项目范围,拓展应用场景,搭建“青岛市项目建设提速推进平台”,实现项目审批提速、智慧管理、规避风险。一是构建审批数据管理中台,实现审批提速。搭建项目审批数据中台,统一采集项目单位各类注册信息、审批材料、相关证件等审批要件,实现项目单位“只进一网、只报一次”,减少企业“跑腿”频次。企业审批要件智能匹配至建设项目各环节现有审批平台(企业开办智能一体化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上一流程审批结果数据自动推送至下一审批流程,实现项目审批“一事联办”。二是统筹多部门数据协同,实现智慧管理。整合建设过程中的审批数据、现场监控、质检质监、企业信用等数据,将传统定期报送进度升级为项目实时监控,聚焦“进度慢”“推进难”项目,实现问题自动研判、进度精准考核。利用信用大数据,建立项目单位分类评价体系,良好企业“无事不扰”,问题企业重点监管;打通城市管理、应急安全、环境保护、建设主管等部门数据,实现跨部门协同监管,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扰。三是开展社会稳定风险智能评估,科学管控风险。汇总政府热线、市长信箱、信访信息、网络舆情中涉及项目建设的社稳风险历史数据,分析不同类别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风险点、风险源及风险应对措施,形成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大数据分析系统。将拟建项目的建设地点、行业类别、环境状况、利益群体等信息,与分析系统进行交叉比对,智能识别共性风险源及风险点,自动评判项目风险等级,提供针对性防范化解措施,实现项目开工前科学规避同类风险。
打造要素保障平台,助力项目服务保障。突出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理念,打造“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平台”,强化要素保障、稳定资源供给。一是构建信用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汇集项目法人单位经营信息、政务监管信息、社会舆情信息等信用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授权查询服务,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信贷投放效率。引导金融机构运用信用数据推出信用信贷产品,将企业“信用数据”变为“融资资本”,实现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线上推送、无缝衔接。二是构建政策对接平台,实现精准惠企。汇集梳理国家、省、市、区(市)惠企政策,系统梳理整理税收、知识产权、用工、能源等扶持标准数据,将企业经营数据与惠企政策标准自动比对,智能筛选符合企业,统一推送,真正实现“政策找企业”。同时,定期筛选企业反馈的生产经营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主管部门,指导精准制定惠企政策。
助力“项目落地年”提速增质
完善工作统筹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统筹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合力,协同推进大数据助力“项目落地年”各项工作。建议将产业大脑、提速推进平台、要素保障平台建设纳入我市“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落实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支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CIM地图”数据库、“企业地图”数据库、“人口地图”数据库、“政策规划”数据库,为大数据助力“项目落地年”提供支撑。全面梳理项目建设管理各环节数据化应用水平,加快补齐数据短板。
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持续拓展“项目落地年”大数据应用场景,实施“1个集成+N个场景”的订单模式,打破大企业政务数据服务垄断,鼓励各类小微软硬件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开发,激发活力、积累业绩、提升资质,形成全市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生态,实现金花绽放和百花齐放。(作者单位:青岛市工程咨询院)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