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剔犀香盒落户市博物馆,李经泽家族连续12年捐赠28件珍贵文物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日讯 一件十六世纪日本造剔犀香盒正式落户青岛市博物馆,这也是已经九十岁高龄的李经泽先生及其家族捐赠给市博物馆的第28件珍贵文物。9月1日,在家人陪同下,李经泽再次到青岛市博物馆,完成他与博物馆一年一会的家族之约,这项约定已经延续了12年之久。

2020年受疫情影响,李先生往来不便,即便如此,李经泽老先生还是把与市博物馆每年10月的约定提前了一个多月。他将这件珍藏多年的香盒亲自交予馆长邱玉胜手中,至此,李氏家族已向市博物馆连续捐赠了28件珍贵文物。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件香盒是李氏家族捐赠系列中第一件非中国制造的文物。

捐赠结束后,老先生照例到位于博物馆西区三楼的《李汝宽家族捐赠陈列》展厅,“看望”展厅里陪伴李氏家族多年的“老朋友”,它们如今已是青岛市博物馆藏品家族的“新成员”,闻听市博物馆对所捐赠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大,专业展厅的展示提升方案已得到批复和经费支持之时,李经泽颇感欣慰。

剔犀香盒直径10厘米,口径8.9厘米,高3.2厘米。盖面满雕香草纹,纹饰婉转生动,匀称柔美,构图饱满;斜面显露红、赭、黑三色漆,漆色莹亮温润。此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全器雕刻不作棱角之形,刀法圆润,刚劲有力。堆漆肥厚,形制典雅。器底针刻“杨茂造”款。

元末雕漆工艺发达,尤其以嘉兴府张成、杨茂二人最富盛名,他们的作品曾远传至日本,深受日本茶道家的钟爱。此类器物为日本人品茗焚香时,盛放香料的器具。后来明代实施海禁,中国漆器供不应求,日本开始仿造国产漆器,该香盒便是16世纪左右的日本当地产物。

据李经泽先生介绍,该器是二战后他于上世纪中期从日本一位望族家中购得,与之配套的原有盛放此香盒的木盒,其上有多次大茶会、大展会上的名人落款,因漆盒持有者倍感珍贵,未随之出售。而且这件器物应原主人要求,从未上过拍卖会,在李经泽家中珍藏超过半个世纪之久。据他所知,全世界收藏有此类传世日本造香盒的仅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斯图加特博物馆,而这两家博物馆均将之视作中国造漆器。

剔犀,北方俗称“云雕”,日本称为“屈轮”,属难度极高的特种手工漆艺。其作为雕漆中一种,始见于宋代,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图案。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杨茂,是元代著名雕漆名家,浙江嘉兴人,其“剔红最得名”,又工戗金、戗银法。剔犀器却稀见无多。光绪《嘉兴府志》中有载:“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其漆作刀法有力,构图严谨,花纹图案自然柔和,秀丽典雅而具有明显的浮雕效果,极具大家之风。(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