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新科学依据和方法,第三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在青召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11日讯   6月7日至9日,第三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简称“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大会会场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岸科学与工程分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岸管理科学分会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承办。研讨会围绕环境微塑料环境科学前沿和污染管控等进行研讨,旨在推动我国环境微塑料科学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国际合作等。大会共吸引了来自167家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及政府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会议摘要215篇。

开幕式由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孙承君研究员主持。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魏泽勋研究员,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分别受邀致辞,大会志愿者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丁金凤同学作环保与疫情防控等会议公益活动倡议发言。

魏泽勋致辞

本次大会邀请了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报告题目: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存在问题与对策)、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报告题目: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新进展)、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孙承君研究员(报告题目:全球大洋微塑料研究进展和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报告题目:环境微纳塑料与生物的相互作用)、浙江工业大学潘响亮教授(报告题目:微塑料在动物体内的积累及潜在人体健康风险)、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王旺常务副会长(报告题目:塑料污染治本之道)等六位国内微塑料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报告包含了塑料污染研究现状与挑战、生态健康影响与风险、治理与应对举措等多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参会代表热烈讨论。

大会邀请报告

大会在4个分会场设置了专题报告会8场,共84个专题报告,并设置了研究生论坛4场,共96个报告,还收到墙报37份,内容涉及微塑料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环境微塑料调查监测、污染特征、转化与表面变化机制、迁移过程与预测模型、微生物生态意义、生物积累和生态风险、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回收处理技术、管控治理政策等多个方面。

骆永明致辞

同时,大会设立了仪器培训专场和仪器技术展,共有12家国内外公司参加,给大会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展示平台。此外,会议期间组委会还为因疫情影响无法到会的专家和学生提供了线上大会直播和线上会议报告。在闭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为大会特邀报告专家、研究生论坛优秀口头报告奖、优秀墙报奖的获奖人,以及会议志愿者颁发了证书。

海洋日签名活动

6月8日大会开幕当天恰逢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响应“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大会还专门举行了主题为“防塑治塑,保护海洋”的集体签名活动,旨在提高公众保护海洋意识,与会专家代表纷纷在主题宣传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同时,本次大会充分体现了节俭环保的办会理念,提供了可重复利用的会议袋,提倡与会代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提高回收利用意识。本届大会也向社会各界发出了“防塑治塑,保护海洋”的倡议,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建立健全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体系、研发可降解塑料或替代产品、加强微塑料污染管控对策研究、加强微塑料污染防控政策制定。

大会邀请报告

据悉,本次会议是既2018年浙江舟山和2019年江苏南京召开的第一、二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和管控学术研讨会后我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领域第三次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环境微塑料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创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微塑料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为我国环境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最新科学依据和方法途径,也为提高公共意识、减少塑料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做出了贡献。

大会邀请报告

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指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碎片或颗粒,可被生物吸收积累,产生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是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微塑料会通过大气传输、污水排放、地表径流和河流运输等进入海洋,并在洋流作用下发生远距离迁移,目前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从赤道到极地,从高原到深海,从内陆河湖到近海大洋,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并呈现出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部分区域高度集中的空间分布现象。研究表明,微塑料对动植物均会产生影响,通过物理性损伤、载体效应、生物积累与食物链传递等途径危害生物健康安全。此外,微塑料还可以吸附环境中更多的污染物,引起复合污染,从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热点环境问题,引起国内外职能部门及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环境微塑料调查与监测方法学、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与分布、微塑料的环境过程与行为、环境微塑料的生物积累与毒性效应、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扩散与数值模拟、微塑料源头管控等方面均开展了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认知环境微塑料污染规律和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及管控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会邀请报告

其中,本届研讨会承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于2015年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工作,重点聚焦国际研究热点,发展前沿科技与建立先进分析新技术,基于点(海湾与河口)与面(中国近海)相结合,以线(大洋和极地航线)带面(西北太平洋环境监测断面)为原则,研究了海洋微塑料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探索了海洋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影响,科学评估其可能潜在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相融合,为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与保护提供支撑。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微塑料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环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编写微塑料监测与生态效应方面的著作2章节,为我国微塑料研究和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闻相关: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是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服务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自2014年年底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工作。目前,依托“向阳红01”、“向阳红18”等科考船及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我国近海和大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参与了中国第9、10、11次北极科学考察和第34、35、36、37次南极考察,开展极地微塑料调查研究;在微塑料分布、迁移、生物毒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此外,海洋一所建设了一个集多学科交叉、综合职能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海洋微塑料检测与环境效应研究平台”,配备有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超高分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功能先进、技术领先,能够实现不同尺度微塑料的定性及结构分析。未来,海洋一所将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投入和关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合作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通讯员 鞠鹏)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