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业:在不断升级中积蓄雄厚实力

从结构单一、发展迟滞到门类齐全、规模壮大,从经历“阵痛”、加速转型到开创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青岛工业:在不断升级中积蓄雄厚实力

青岛,一座伴随着工业成长而发展的城市。但在1949年之前,长期受外资控制,青岛工业结构单一,发展迟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青岛原有的工业体系逐步得到改造,布局趋向合理,企业规模逐年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青岛工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业行业大类齐全,从“五朵金花”到品牌之都,工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脊梁。“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扩大开放为主导,积蓄起新的发展优势。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工业增加值达到3268.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9.7倍。

新中国成立前——

发展缓慢门类非常单一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然而,日本工商资本始终在经济层面把持着青岛的统治权。在日资引导下,青岛形成了纺织业为主、其他工业为辅的发展格局,影响了工业门类的完整性、多样性与自主性。同时,日资在青岛工业中的优势与特权,也抑制了华资甚至其他外国资本在青岛投资的热情与意愿,限制了青岛吸纳的资本数量。

1929年,长期的军阀割据状态结束,青岛工业建设得到一丝喘息。但这种状态也仅持续了八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青岛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算)仅为2.2亿元,固定资产4.3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

标志性产品走向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原有工业得到全面改造,新兴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布局趋向合理,企业规模逐年扩大,一批能够代表新中国独立制造的标志性产品从青岛横空出世。

1952年,“八一号”蒸汽机车在青岛四方铁路工厂(今中车四方股份)的南广场举行落成典礼,并迅速开赴抗美援朝战场。此后几十年,它的汽笛声响遍辽阔的大地,也揭开了新中国机车车辆工业辉煌的序幕。

1954年,青岛橡胶二厂轮胎产量达年产60万条,成为国内最大的两家汽车轮胎生产厂之一。我国第一代战斗机轮胎便是于此制造,代表了当时国内轮胎制造业的最高技术。也因如此,上世纪50年代,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迁至青岛,这就是后来的青岛化工学院,现在的青岛科技大学,如今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有着“上青天”美誉的青岛纺织工业。1951年,青岛国棉六厂纺织女工郝建秀摸索出改进纺织技术的“细纱工作法”,后被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郝建秀也因此成为产业工人时代精神的代表。1952年末,青岛有纱锭41.73万枚、线锭3.63万枚、织机1.31万台,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三位。

统计数据显示,1949—1978年间,青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工业占GDP的比例由34.9%上升为50.1%。

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结构也完成了由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青岛围绕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大中型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深化改革,一系列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改革形式在这个时期全面展开。1984年、1985年,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经济联合得到全面发展。1987年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组建大规模、多层次的企业集团。经济效益和外向型经济日益受到重视。这一时期青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8%,许多新兴工业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

此后,青岛工业一直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直至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跨国公司和境外产品的快速进入,企业经营在竞争压力增加的同时,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青岛工业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最持久的时期。

“十三五”时期——

开创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经历了一段“阵痛”,青岛工业再出发。“十三五”时期,青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重大压力,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建设“7+N”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青岛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268.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6.4%。“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利润总额年均增长5%。

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青岛工业聚焦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新一轮“金花”加快形成。2020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至27.9%。“十三五”时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6.2%,占规上工业比重由“十二五”末的41%提高至61.8%,排名稳居全省首位。“十三五”时期,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青岛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500余项。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数量占全省的42%。累计创建1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10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新发展格局重塑工业优势。“十三五”时期,我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7个新兴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N个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规上工业“7+N”重点产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5.9%,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8.6%,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产业集聚区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青岛遴选10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2020年,集聚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6.4%。着眼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青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政策和服务提振投资者信心。2020年,我市规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8.2%。积极推动工业产品走出去,2020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5.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青岛正在把握好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新趋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持续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重塑青岛工业优势,再创青岛工业新辉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尹正德)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