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施投标保证金保函改革一年,累计释放社会资金逾54亿元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6日讯  日前,作为市级重点项目的青岛国际院士研究院南延项目(东地块)在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完成招标。该项目共吸引了13家投标人参与投标,其中12家单位采用保函的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占总投标人比例92.3%,直接降低企业投标占用资金金额约600万元。这是青岛推进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创新的又一事例。

保函制度是一种先进的招标投标担保形式。去年以来,青岛市行政审批局全面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创新,推动银行保函、保险保函和担保保函 “三管齐下”。借助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平台,积极开发建设了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系统,将电子保函业务纳入平台运行,更加方便了投标人进行办理业务。“以往投标企业投标前需缴纳投标保证金,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们推行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改革,以投标保函的形式代替投标保证金,投标企业可以选择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进行履约担保,收到了投标企业的欢迎。”市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统计,自2019年9月投标保证金保函制度实施以来,截止到2020年8月31日,青岛市80.3%的投标人选择了保函形式缴纳保证金,累计释放社会资金逾54亿元,为经济和社会运行注入了活力。(青报全媒体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