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更新、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这一论坛为青岛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日讯 由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太平洋学会和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联合主办的青岛发展20人论坛(2021·秋季)于10月30日举行。论坛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青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为青岛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会长李立探讨了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指数测度及对青岛的启示。他提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指数测度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竞争能力、创新和服务能力以及成长性及发展潜力三大方面,遴选9个国家中心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6个区域性代表城市作为样本城市。青岛在城市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两个一级指标上排名第12位;在科技创新水平、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发展活力及消费水平、生活保障及绿色水平等其他一级指标上,分别排名第13、14、15和14位。

青岛城市规划院院长宋军围绕城市更新进行了分享。在他看来,青岛城市更新重点破除8大方面问题,包括城市用地结构失衡,绿地不足,体育、文化用地指标偏低;城区产业空间拓展与公共设施建设不同步,公共服务空间配置不均衡;老城区低效用地集中,面临产业空心化和职住关系失衡;城市更新项目策划、规划设计、运营脱节,业态单一,吸引力不足;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不高,老城魅力未有效转化为城市活力;老旧小区品质不佳,社区生活环境亟待提高;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协同不足,轨道交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不系统,局部呈现碎片化特征。

北京长城战略所副所长高级合伙人徐苏涛围绕《从三个“十年模式”演化看青岛未来发展》发表了观点。在他看来,到“十三五”末,青岛在发展结构、产业底盘、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及效益效率上暴露出不少短板,一定程度上是青岛存在“科产城港”功能不适配问题,深层次上制约了“人口版图—创业版图—产业版图—创新版图—财富版图”的传导不畅。“十四五”时期,青岛应该将流量优势转化为数字优势、消费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新物种优势转化为头部企业优势、将新经济转化为世界级产业;将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营商环境优势、创新生态赋能优势;将城市品牌吸引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创业创新活力有机结合。

青岛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围绕《基于现代化新征程的青岛发展路径探析》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青岛市2020年度现代化程度评估得分为62.2,已迈入转型跨越阶段,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由一定距离。具体从现代化各个维度来看,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评估得分69.2,文化现代化综合得分66.4,社会现代化评估得分为68.6,生态文明现代化得分60.3,均处于转型跨越阶段;经济现代化得分为55.1,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面对未来发展路径,青岛应该围绕强化在创新策源、全球资源配置、高端产业引领等方面的功能,同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也发表了关于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几点思考。

“青岛发展20人论坛”是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市太平洋学会和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共同发起、以研究青岛发展为己任的学术交流平台,集聚了青岛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研究人员,从各自的学科专长出发,对青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空间规划等重大问题、长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论坛坚持独立严谨的学术风气、务实的工作方针和开放的研究环境,现已成为山东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质量智库平台和研究阵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