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讲审辨式思维,还是讲君子思维?

原题:试论西式审辨式思维与中式君子思维

西式审辨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指在得出或接受结论时仔细地审查评判,进行思维品质管控。其特别重视思维的自我修养,包括自我控制、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修正。

审辨式思维是品德、技能、知识的三合一,其中品格是灵魂。正如翟晋玉先生所说,审辨式思维不仅仅是一些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态度和品德,后者决定了前者所能达到的高度。

保罗(Richard Paul)和埃尔德(Linda Elder)总结的审辨式思维品德包括:谦虚(Intellectual Humility)、勇气(Intellectual Courage)、自主性(Intellectual Autonomy)、换位思维(Intellectual Empathy)诚实(Intellectual Integrity)、坚持(Intellectual Perseverance)、相信理性(Confidence in Reason)。

审辨式思维在技能方面的要求,包括在任何情境中关注思维的各个元素,对思维的清晰度、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重要性、公正性等进行评估和提升。

在中国,也存在思维品质管控问题,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思维品质管控文化可以借鉴。但把西式的审辨式思维文化引进中国,面临着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西方关注、重视的思维问题不一定是中国关注、重视的,中国关注、重视的思维问题也不一定是西方关注、重视的,在技能、品德方面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并且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许多涉及对“思维质品质管控”的精彩论述;在中国历史画卷中,有许多涉及思维的生动案例。我们还需要根据中国当下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作出我们的探索、改革、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君子思维”概念,用以涵盖中国的有关思维品质管控的优秀文化。

“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称为仁者、贤者,“君子”在外在行为上合乎礼仪,在内在情感、态度上有仁心、正气。具体到思维技能方面,君子博学、兼听、通达、自省、审问、慎思、明辨等等;在思维品德方面,君子谦逊、诚信、中庸、换位、纳谏等等。

中式君子思想与西式审辨式思维有许多有趣的巧合或一致,如:

审辨式思维和君子思维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人的易谬性(Fallibility)。审辨式思维的老祖宗应该是苏格拉底,他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人也是一无所知,但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苏格拉底知道,就这一点差距,使苏格拉底成为古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同时代的孔子说过类似的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据说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与一个青衣人辩论一年有四季还是有三季,青衣人坚持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服不了青衣人,只好求助孔子,孔子支持了青衣人的观点,青衣人满意而去。学生责备孔子,孔子说,那个青衣人是蝗虫,在他的一生中确实只有春夏秋三季。孔子应该会领悟到,在浩渺的宇宙中,人也是可怜的动物,所知道的微不足道。

审辨式思维和君子思维都强调谦逊。如前所述,保罗和埃尔德在概括审辨式思维品德时把谦逊放在第一位。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谦逊也被一再强调,在《周易》中,共有六十四卦,唯有谦卦六爻皆吉。毛泽东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由易谬性可以推出谦逊,由易谬性和谦逊可推出西式审辨式思维的主要内容,如开放、质疑、清晰、具体、全面、隐含假设的辨认和评估、重视理由证据等;由易谬性和谦逊也可推出中式君子思维的一系列精彩简洁的论述,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视思明,听思聪”“叩其两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信信,疑疑”“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知者自知,仁者自爱”“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等等。

审辨式思维不是质疑,不是肯定,而是合理质疑,合理肯定,关键在“合理”。中国古代也有学者强调合理,如《荀子·儒效》说:“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

近代审辨式思维大师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三表法”,即在科学归纳时不能简单枚举,要充分搜集三个方面的事例——正面事例、反面事例和程度事例,正面事例构成“具有表”,反面事例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事例构成“程度表”,三个表综合考虑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中国的墨子也提出了“三表法”,“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至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墨子的“三表”与培根的三表内容不同,功用也不同,培根的三表是用来求得对宇宙的认识,墨子的三表是用来处理人间的事务。

审辨式思维中有亨特三原则(Rule of Three),即对一个议题,寻找三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对一个观念,提出三个问题;对一个目标,找出三种行动方案;定义一个关键词,找出三个例子;对一个论证,寻找三个理由支持或反驳……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见到这样的理论总结,但却有很精彩的实践,如公元前259年,秦国白起领兵进攻赵国,连打胜仗。秦王同意割赵国的六座城后讲和。虞卿对赵王说:“秦国想灭掉赵国已是不遗余力,现在当然是因为疲倦了才退去。”虞卿说:“秦国用全部力量来进攻它不能得手的赵国,疲倦了才退去;那么大王您又把它力所不能夺取的地盘献上,实际上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大王您就没救了。”楼缓说:“现在赵国不如马上割地给秦国,一方面安慰了秦国,一方面使各国疑心秦、赵之间已达成默契,不敢再算计赵国。不然的话,各国将借着秦国的怒气,趁着赵国的疲惫不堪,群起而瓜分。赵国就要灭亡,还谈得上什么对付秦国!” 虞卿又来见赵王说:“楼缓的计策太危险了!这样做更会使天下猜疑赵国,又哪里能安慰秦国的贪心呢!他为什么只字不提这样做是向天下暴露了赵国的怯懦?再说,我建议不割地给秦国,并非主张绝对不能割地;秦国向您索要六座城,大王却可以拿这六个城去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世代仇家,齐王一定不会等到赵国使臣告辞就答应出兵,于是大王您虽然割地给了齐国,却可以从进攻秦国得到补偿,而且向天下显示赵国尚有所作为。”

君子思维和审辨式思维各有优劣。君子思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总结出各种模型,也没有详细地展开;审辨式思维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所以,目前要讲审辨式思维,也要讲君子思维。(宫振胜 马斗成 作者分别系青岛大学马克思学院副教授、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