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常规用时提速近9个小时!青岛海湾港务创行业同类液体化工码头接卸新纪录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8日讯 近日,载有4360吨乙烯的“伊莎贝拉”轮在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简称“海湾港务”)码头顺利完成接卸作业。从靠泊到离泊,整个作业用时仅21.7小时,以超越行业同类液体化工码头的作业效率刷新同类货种、同类船型单船作业效率纪录,跃居行业领先水平。

环环相扣,向“无缝衔接”要效率

对于化工品输送领域,安全永远要比速度更重要。化工品装卸环节中规定最大流速不超3M/s,不能在流速上做文章,唯有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挤”时间。

“按照常规,本次乙烯接卸作业大约需要30个小时,而我们提速近9个小时,超越了一些国际知名大港,非常不容易。”海湾港务生产运营部部长边新军介绍说。为了“挤”时间,他们从梳理作业流程开始,针对引航、带缆、输料臂和管线预冷、备泵卸货、完货扫线等5个关键流程,寻求突破口,优化细化每一项措施,努力做到“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压缩了非生产性停时。

在引航这个靠港接卸的第一环,海湾港务通过与港区提前对接,保障了引航员在“伊莎贝拉”轮到港之前到达,这样的精准衔接为接卸工作节约2小时时间。

带缆,是靠港接卸的第二环,海湾港务同样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调度员通过精准定位,只用了15分钟就将10根缆绳全部带好,大船稳稳停在码头前沿。

乙烯本身超低温的特质,要求管线必须提前进行“预冷”处置。在明确靠泊计划后,海湾港务调度提前与海湾化学沟通,对10公里乙烯管线进行循环降温。此次船舶靠岸前,乙烯主管线温度降至-90摄氏度,再次为刷新纪录赢得宝贵时间。

装备赋能,跑出接卸“加速度”

装备先进是海湾港务持续刷新纪录的先决条件。海湾集团李明董事长提出的“20年不落后”搬迁发展要求在海湾港务也得到充分体现。

对海湾港务而言,最关键的装备是管线。管线的直径和船泵的功率直接影响液体化工品的输送速率,在同等条件下管线直径越大卸速越快。

按照集团“四化”发展理念,海湾港务至海湾化学之间的10公里乙烯卸船管线,设计之初便选择采用DN400的长输管道,仅此一项就领先国内大部分港口。再加之集团“五个一体化”战略主导下的前港后厂模式,使“1+1>2”的协同优势得到极大彰显。

海湾化学采用德国TGE技术建成的5万立方低温乙烯储罐,压力控制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将卸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罐压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021年,烟台万华相关人员曾专程到访交流,探究海湾港务乙烯接卸业内领先的原因,对于海湾港务这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赞叹不已。

装备持续升级推动效率跃升。海湾港务调度马群介绍,自海湾化学新增压缩机投用以来,在原本高效的基础上,海湾港务接卸又跑出加速度。预冷主管线平均时长由12小时缩短至7小时。正常情况下,乙烯平均卸率能够提高到310吨/小时,一艘3000吨左右的乙烯船从启泵到停泵11个小时便可完成接卸,基本实现昼夜“一靠一离”。

团队建设,精益改善“全覆盖”

海湾港务员工整体素质和协作意识的提升,是此次乙烯接卸作业刷新纪录的重要原因。

此次乙烯接卸,因为疫情原因只能采用无接触作业模式,即遥控指挥输料臂,将之与船上乙烯罐口准确对接后才能实施接卸作业。整个过程只能依靠肉眼观察与个人经验判断。结果证明,这次操作又快又准,为新纪录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近年来,海湾港务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全面开展精益班组创建为主线,将持续学习、持续改善的要求覆盖到每个岗位、每一名员工。在充分依托“知鸟”、“学习强国”、“网络学院”等学习教育平台,实施学历自学提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基础上,先后组织开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最美员工》读书和大讨论活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2021年,除了财务部和市场部,其他部门全部都纳入精益班组建设,以开展小指标劳动竞赛为切入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引导员工不断加强现场管控和巡查力度,尤其是跟踪掌握好重点船舶的作业动态。通过建立劳动竞赛看板,让当班人员清楚当天码头接卸效率情况,形成人人紧盯码头作业效率提升、班班全面关注码头作业竞赛的良好局面。

有着10年流体装卸经验的罐区班班长邵晓东是精益班组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组长,精益班组建设中所推广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正成为他管理班组的“好帮手”。他深刻体会到,通过开展OPL单点课程,班组成员对生产工艺设备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提高自身业务技能;通过目视化现场管理,生产现场井井有条忙而不乱;通过设备点检基准书的应用,大家养成在作业前对设备状态及工具进行检查的好习惯,避免非生产性时间,班组成员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越来越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伟 通讯员 赵冰清)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