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日讯 早上不到9点,64岁的志愿者张新平就出现在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服务台前。国庆假日,博物馆成为热门景区,她的工作也更为忙碌。“我是志愿者,我来帮你好吗?”主动上前,轻声询问,无论是配合组织活动还是进行公益讲解,张新平都乐在其中。
“您可以扫码领取文创‘护照’参与打卡,助力青岛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可以领取文创纪念品。”这个国庆假期,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文遗‘悦’青岛·走近文博场馆”护照打卡活动,每当有游客进入,张新平总是主动热情打招呼,耐心帮助游客做好登记,讲解活动注意事项。等游客进馆高峰期过去,张新平便进入展区看是否有观众需要讲解。
张新平为游客介绍《文遗“悦”青岛》“护照”的用法。
“我想问一下镇馆之宝是这个灯吗?”看到张新平身穿志愿者服装,一名游客走过来向她询问。“这个灯确实价值非常高,但如果要说镇馆之宝,其实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栋建筑本身价值才是最大的,是真正的镇馆之宝。”张新平说着,开始从细节之处介绍宴会厅的水晶灯:“这个灯上面全是水晶,它的造型像不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蕊?华灯初上的时候非常美丽。灯罩采用紫铜打造而成,总重量有1吨多。”博物馆内的一块玻璃、一件家具、一张照片,张新平都能讲出一段段故事,为了能够在游客面前对答如流,她付出了不少努力,“为了能把更生动的信息传递给游客,要经常去查资料、看书,博物馆的讲座每次我都会参加,培训老师给的资料也要反复学习。”
张新平变身导游为游客介绍景区点。
作为博物馆的001号志愿者,张新平在这里进行志愿服务已经10年了,除了每周一次的固定服务时间,节假日在岗、加班都已经很平常。节假日观众以游客为主,除了耐心讲解,张新平还会捎带介绍一些青岛的风俗,把馆内的文物和青岛人的生活日常结合起来,让讲解更有“烟火气”,更通俗易懂。对于选择专业讲解的游客,张新平主动帮忙佩戴耳塞,做好细节上的服务。“经过面试培训考核,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博志愿者,我很骄傲很自豪。这里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深挖、深讲。”张新平说。
张新平为游客佩戴讲解耳机。
节日期间,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每天都有志愿者在岗。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志愿者们当中有退休人员,有十几岁的学生,也有年轻人,讲解开始后,志愿者不知不觉就会被循声而来的游客层层围住,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讨论,氛围融洽。无关年龄、职业,因为心怀热爱,志愿者们成为了一座座架起游客与青岛、人与建筑之间美的桥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