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美好的青岛故事讲给世界听!一场规模空前的申遗行动开始了……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观象山

青岛老城区,山、海、城浑然一体的风貌,独具欧陆风情的建筑与街道,因缘际会、合璧西东的百年沧桑底色,彰显着这座城市不可复制的岁月沉淀痕迹。

眼下,在青岛,一次空前的、超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悄然有序地推进,试图封存那若干味道十足的“老旧”和“独特”,把最美好的青岛故事讲给世界。

历史文化遗产永远都是一座特色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优势资源,使老故事成为城市新的活力源泉,是一门学问,也是城市更新中必然面对的挑战。而老城“申遗”,恰逢其时地提供给青岛人一方厚重的“讲故事”的世界级舞台。

1

老城,青岛人无与伦比的财富

青岛的老城有它显著的特色:高低起伏的街道石阶、磨得光亮的马牙石步行道、绿色藤蔓覆盖的百年石楼、屋顶铺陈的刻有厂家名号的红色牛舌瓦、俯瞰得到红瓦绿树碧海的德式塔楼……

这里看得见青岛的美景和过往,存留着青岛人大海般壮阔包容的心胸和热忱……而今,这些都成为独特珍贵的记忆,刻录于老城区的日常,期待一次全面系统的收纳与珍藏。

青岛有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13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在老城区6.9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就聚集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文物建筑近千栋,历史优秀建筑313处,名人故居50处,拥有八大关和小鱼山两片国家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不计其数的传统风貌建筑……

青岛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中国北方传统建筑、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复古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它们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青岛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代表了建筑风格、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各个街区的特征也鲜明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

而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曾经的聚集,也为青岛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老城区仍保有超过70处名人故居,形成独具特色的名人故居群,部分寓居建筑挂牌标示,成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而多元的历史建筑,令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处处如画,也成为丰富和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然而还不止于此。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亚太地区,青岛被看作是少有的按照规划建造的新城典范。其城市发展和建设以德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为基础,在1914年日本的《青岛城市规划》中加以延续,又在1935年民国政府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中得到发扬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青岛历史城区的基底。

港口与要塞是青岛老城历史的见证,它在1897年已成为北洋海防体系中重要的军事要塞、海港城镇,不仅见证了包括一战在内的世界格局变迁,更在近代历史的多元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之一……

“真实保护,完整保护,永续利用”这是青岛提出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原则,老城这笔青岛人无与伦比的财富,不仅要尽其所能地敝帚自珍,更应该为世界所瞩目,所珍视。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申遗的过程也是向全世界展示城市和地域形象,推介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

2

“申遗”,无论成败都是青岛之幸

根据《世界遗产评定准则》,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达到“准则”标准,并首先进入所在国家的申遗预备名单,且每个国家每年仅允许一项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此前澳门历史城区、厦门鼓浪屿、杭州西湖等国内城市成功申遗之路都说明了这一点。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会同规划、住建等部门深度推进与“申遗”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辛龙看来,“申遗的过程,是一次空前的、全面的、超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位、前景规划、确权归属、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保护技术、招商引资、展示陈列、合理利用等方面都将会得到科学合理地规范,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提质升级。这有利于城市规划、城市风貌不断更新、完善,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无论成败,都是青岛之幸。”

月初,青岛现存最大的里院建筑群广兴里完成修缮,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保定路10号建成了里院客栈;青岛人熟知的广西路百年“红房子”也终于完成了“水博物馆”的变身。再上溯数年,青岛利用胶澳海关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胶澳邮政局旧址、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水师饭店旧址建设文化旅游及博物场馆;利用原国棉五厂、国棉六厂、刺绣厂等工业遗产建设文化创意园区;配合国际时尚城建设,将太平角—八大关的近现代建筑和院落有效开发,辟建为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太平湾现代艺术展览馆、西班牙风情馆、咖啡馆、民宿等时尚文旅项目……

随着“申遗”前期工作的开启,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城市发展更新中不但获得保护,更成为推进历史文化创造性传承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载体。

在2018年7月一份《关于启动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中,“申遗”被赋予了“繁荣文旅产业,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力引擎,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价值意义。此前有统计显示,福建土楼“申遗”之后,参观人数达到此前的5倍,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武夷山“申遗”后游客数量年均增长10%至15%。“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青岛文化面向世界开放、与世界交流的过程,对于青岛,尤其是传统历史街区扩大招商引资、活跃区域经济、发展文旅产业都是利好之举。”辛龙说。

3

“讲故事”,从开启“敝帚自珍模式”开始

2020年在疫情期间开启的“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网络直播活动,利用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微博和抖音号等媒介,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了老城文化遗产的“铁粉”,而与此同时,借助政府官网、新闻媒介和文化活动,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的城市推介开启。

青岛市文旅局文物部门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看到,青岛老城区保护和‘申遗’存在着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尚未形成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与参与‘申遗’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营造、形成本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先为“敝帚”赢得“自珍”,这或许也正是青岛老城“申遗”的一项最基本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要讲好这次“申遗”故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漫长的积累、挖掘和塑造。按照青岛目前确立的“申遗”工作计划方案,青岛老城区的“申遗”将分“两步走”。其中短期目标十分明确:力争三年内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进入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而据透露,目前首先要做的是老城区申遗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同时做好普查和研究,将一批历史建筑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老城区建筑的保护层级。而正处于立法调研阶段的《青岛市文物保护条例》,也将积极推进基础性工作,争取纳入市人大立法程序,为“申遗”做好配套法规体系建设。

“申遗”是要排队的,“青岛老城区”在全国排在什么位置?要排多久?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目前已有61项遗产项目进入预备名单,包括26处文化遗产、19处自然遗产、16处自然文化双遗产。

竞争相当激烈。但我们相信,青岛市老城区的文化遗产体量、价值和特色优势明显,如能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作者 | 李魏 荆玉 张羽  策划 | 沈默  编辑 | 疾风)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