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观象山
太难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与物的全球流动变得异常困难,全球贸易遭遇“寒流”。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最新贸易预测,称第二季度贸易量或将同比下跌近五分之一。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中国的外贸企业走得很艰辛。
1周前,海关总署发布了我国上半年外贸“半年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虽然还未能实现转正,但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连日来,各个城市相继发布了上半年外贸数据,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乏看点。东部传统外贸强势普遍回暖,不少城市已经实现了转正,但个别城市还在苦苦挣扎。
青岛的表现还不错。青岛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864.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增幅虽然不大,但能够经受住冲击,稳住阵脚,实现正增长实属不易。
观象君试图以副省级城市为坐标系,通过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上半年外贸数据的解析,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外贸密码”。

1
“黑天鹅”,还是“灰犀牛”?
我们享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理应承受其带来的风险。
今天,我们已经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链接越多,可能性就越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就越大。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扇动翅膀的蝴蝶数量越来越多,引发龙卷风的可能性自然也越来越大。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许多报道都将其描述为“黑天鹅”,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误用,对这场危机的恰当比喻应为“灰犀牛”。
黑天鹅也好,灰犀牛也罢,都说明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冲击力巨大。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冲击,各国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遭到破坏,金融市场动荡,失业率攀升,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下滑5.2%,而经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仍取决于未来疫情的发展形势。

全球贸易首当其冲。
世贸组织(WTO)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量同比下降3%,初步估计第二季度下降约18.5%。考虑到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世贸组织对全球贸易前景的预测提出了两种可能:相对乐观的是世界商品贸易量今年将下降13%,相对悲观的是将下降32%。
不仅如此,疫情造成的“连锁反应”危害更大。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翻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而疫情更是“推波助澜”,给国际间的正常交往带来更多不便,全球产业价值链断裂迫使逆全球化加剧,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受到挑战,国际格局的未来走势仍不明朗。
2
树大招风,但根基稳
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国际化程度越高、外贸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和城市受到的冲击往往越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已经“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疫情袭来,海外需求受到极大抑制,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开始公布季度GDP以来首次下降。同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到了二季度,局面有所好转,上半年,同比下降3.2%,降幅进一步收窄。 这是我国外贸史上少有的负增长。
要知道,在非典爆发的2003年上半年,我国外贸不仅没下降,还实现了39%的高速增长,可见此次疫情的冲击力有多么巨大。

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此次受到的冲击也相对更大。
深圳一直是我国最大外贸出口城市,已经连续很多年稳居第一。然而,今年一季度受外疫情影响,深圳外贸出口大幅下降21.1%。上海外贸出口降幅也达到7.3%。东莞、宁波、无锡、杭州等外贸大市一季度进出口降幅也都在两位数,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
树大招风,当然根基也稳。这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外贸好手,很快就“缓过劲”了。从刚刚出炉的上半年情况看,各副省级城市外贸均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12个已经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实现了“转正”,5个城市仍处于负增长,增长面超过70%。 深圳从二季度开始,外贸各领域呈现向好态势,季内各月进、出口同比均实现增长,二季度进出口同比由一季度下降11.6%转为增长9.9%,其中,6月当月进出口2551亿元,增长8.9%,反弹势头明显。今年上半年,深圳市进出口1.3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比重近1/10,其中,出口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外贸大市宁波也走出了一条“前低后高”的上扬曲线。
一季度,宁波进出口降幅高达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3月份起,开始扭转颓势,3-6月实现连续4个月同环比增长,各月同比增幅分别达5%、8.7%、2.3%、23.4%。进口在4月、5月份下降后,也于6月份“转负为正”,同比增长34.4%。
厦门的表现也不错。上半年,厦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达3081.8亿元,增长3.9%,这一增速在计划单列市中居首位。上半年各月份,厦门进出口增速均优于全国,进出口逐步回稳,显示出厦门市外贸的较强韧性和发展潜能。
沿江城市南京着力构筑开放生态圈,积聚外贸发展动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赋能企业渡难关、稳订单、拓市场。今年上半年,南京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10.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重灾区武汉顶住压力,由一季度下降16.1%转负为正。上半年,武汉完成进出口总额1037.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殊为不易。
3
黑马,不止一匹
在疫情的冲击下,能站在原地就算是成功,但有两个副省级城市的表现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一个是成都。
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不靠海,不沿边,没有海港,可以说开放发展的要素比较缺乏。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成都硬是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开放发展之路,一步步实现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华丽转变”。
成都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同时,依托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建设立体化国际物流通道,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2019年,四川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765.9亿元,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第十。成都继续保持“领头羊”地位。2019年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5822.7亿元,只比青岛(5923亿元)少了100亿元。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成都进出口占四川进出口总值比重高达86.1%,刷新了我们对成都开放发展实力的“观感”。 今年以来,成都外贸似乎丝毫未受到疫情的影响,延续了高速增长势头。上半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3230.9亿元,同比增长23.5%,这一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
总量上,上年末还落后青岛100亿元,到今年上半年,已经领先青岛366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也从上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4位。

另一个是济南。
虽然是山东的省会,但长期以来,济南在外贸圈的存在感并不强,在省内的排名也不靠前,排在青岛、烟台、潍坊、东营、威海、淄博、日照之后,属于第二阵营。 最近几年,济南开始发力,外贸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2019年,济南外贸首次突破1000亿元。今年以来,济南外贸开始了“狂飙模式”:上半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速分别较全省高37.3、72.6、13.6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城市中,济南进出口、进口增速均列首位,出口增速仅次于枣庄、济宁,列第三位;进出口总值位居全省第四位,较2019年提高两位。
济南是如何实现“逆袭”的?首先要得益于济南外向型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备,近年来,机电、钢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等多个行业融入国际市场不断加深,机电产品进出口和原油、煤炭、肉类等商品进口特色优势明显。“齐鲁号”欧亚班列业务量增长迅猛,列数、集装箱数均呈现倍增态势,进出口值大幅增长,为济南外贸高速增长插上了翅膀。
另外,浪潮电子信息、山钢集团进口值分别增长64.6%、33.7%,贡献不小。综保区新引进企业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对济南的外贸进出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济南提出GDP破万亿的目标,如果能补齐外贸这块短板,将有更大的胜算。
4
青岛:稳住了不容易,但这还不够
外贸之于青岛的重要性怎么讲也不为过,这一点,在青岛上上下下也始终是共识。
一直以来,外贸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作用。目前,青岛与全球102个城市(机构)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贸往来,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首次突破了2万家。
在去年,青岛外贸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进出口592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山东省5.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9%,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省外贸龙头地位,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度高达54.1%;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均居首位。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形势下,青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容不得有片刻喘息,青岛外贸面临的考验甚于去年。

今年以来,青岛月度进出口值一季度大幅波动,二季度弱势企稳。受疫情影响,青岛外贸进出口2月份大幅下降,3月份快速反弹。
二季度以来,原油等主要大宗商品国际价格下跌,导致进口连续大幅下滑,叠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相继暴发,出口冲高回落。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864.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应该说,在疫情的冲击下,能够实现正增长,已经算不容易了,但纵观同类城市的优异表现,青岛显然“坐不住”。 青岛这一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与自己相比,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在全国普遍回暖的形势下,6月当月,青岛市进出口下降1.3%。其中,出口289.7亿元,下降6%。这一势头如果不加以遏制,下半年形势不容乐观。
眼下,中央提出构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青岛必须精准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逻辑,充分发挥青岛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作用,着力推动“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流动便利化,努力在服务胶东半岛、黄河流域乃至北方更大区域中更好实现自身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国际循环,外贸进出口才能找到强有力的支撑点和突破口,克服当前的困难,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 | 沈默 编辑 | 疾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