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校园、企业现场聆听意见建议或不满!青岛日报推出“三我三进”活动

青岛日报2020年11月18日8版

零距离接触 在现场聆听

本报推出“三我三进”活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7日讯 零距离接触、在现场聆听;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11月18日起,本报推出“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三进”活动,派出多路记者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现场聆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或不满,并推出专刊,促进有关问题解决。

今年以来,为弘扬“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主旋律,凝聚“家里的事家人商量着办,青岛的问题就在青岛解决”的社会共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广开言路倾听民声,解决问题纾解民怨,提升工作温暖民心。为进一步增强“三我”活动的贴近性,本报今起推出“三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推动“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更加深入地向基层延伸。

此次记者走进社区、校园、企业现场聆听活动是本报继“三我”特刊之后的又一新探索。首次活动中,本报记者来到市南区黄县路12号、市北区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李沧区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与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市民和企业家深入交流,围绕老城区保护、人才引进、中小企业发展障碍等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

下一步,本报将持续推进“三我三进”活动,派出记者走到市民身边听民意、聚民智。您对青岛有什么意见建议或不满?欢迎通过青岛日报全媒体平台线上征集渠道和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电话(82863300、82933327)、邮箱(qdrbyljdb@163.com)及“观海”新闻客户端留言。

据悉,“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应。截至11月7日,“三我”活动共受理206万多件诉求,主要涉及消费纠纷、城市建设、交通秩序、城市管理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已经或正在着手认真加以解决。

本报记者走进黄县路老街区、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现场——

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

“三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开栏的话

敞开言路 智慧赋能

青春之岛,创业之城。智慧赋能,全新远航。

站在下一个五年的起点,青岛,这个城市中的“独角兽”正酝酿发力,整装待发。

高质量的发展和跨越式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青岛人贡献金点子,提供好创意。为了给“十四五”规划发展蓝图提供最靓丽的色彩,日前,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零距离接触,在现场聆听,吸纳民间智慧,采撷发展思路,为青春之岛添彩,为创业之城赋能。

敞开言路,倾听心声。意气风发,激情澎湃。

我们走进社区,聆听发展良策,体验基层心声。民之所系,心之所往;民之所向,信之所托。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细胞,也是触角最丰富的所在。这里的声音虽然微小,却最真实、最生动、最有力。只要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被听见、被关注、被实现,必然能汇集成推动城市发展的恢宏力量。

我们走进校园,亲历教科宏图,畅想美好愿景。和谐共生,同频共振。学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共建共赢。这里蕴藏着城市发展的巨大潜能,打开智库,汇集智能,让带着强大动能的智慧之源,推动城市实现更耀眼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走进企业,探索发展密码,极目完美未来。让企业家嘹亮发声,让创业者畅所欲言,期待这些金点子,成为浇灌青岛这片创意创新创造“热带雨林”的美好甘霖,希望这些好创意,助力青岛站上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新风口”。

老街区成为“网红”后——

“流量”变“留量”,老城内涵有待立体拓展

红瓦绿树,中西合璧,在经典优雅的建筑掩映之下,青岛老城的人间烟火最是吸睛之处,亦是网红打卡地,当然也是开发主城价值、建设时尚青岛的重要一极。在“三我”的建议征集中,如何让网红打卡地的“游客流量”变为“产业留量”是热点话题之一。

11月13日,本报记者带着这一热点话题来到市南区黄县路老街区的一间咖啡馆里,与源创咖啡、松居酒屋、WeFood进口商品大学路店、幸福巷子简餐等商户进行了畅谈。就老城区文化品位提升、时尚特色街区提质升级等问题,大家道出期待老城内涵立体拓展的心声。


在市南区黄县路老街区的咖啡馆里,商户经营者与记者畅谈。

源创咖啡经营者宋娟:

老建筑是青岛的宝贵财富,也是最吸引游客的场所,行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与老建筑合影的游客。相比外地,青岛对老建筑的开发还停留在建筑本体,没有更多地向内涵延伸,这让老建筑的价值打了折扣。

青岛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其故事很多就依附于老建筑。建议青岛在下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学习厦门等城市的先进做法,重视对老建筑价值的系统挖掘。首先从分布在老城区的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建筑入手,重新梳理街区文化,以老建筑的形体吸引人,以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留住人,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青岛文化,热爱青岛文化。

松居酒屋经营者徐立敏:

青岛老城区是生机勃勃的老城区,里面有大量的原住居民,自身就带有充足的活力。这是老城区转型发展最宝贵的动力。打造时尚特色街区,一定要重视原住居民的诉求,要注意维护原有的生活氛围,努力在常态生活和旅游观光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青岛旅游升级发展一定要由观光游转向度假游,深入体验老城区生活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路径。建议有关部门深入总结青岛老城区生活特点,提炼出朗朗上口的城市宣传口号,设计新型的旅游产品,并统一相关服务标准,吸引广大游客。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也要及时跟上。不能再沉湎于贝壳、崂山茶、干海产这“老三样”,而是要设计推广一批能够展示青岛特色,与老城区生活贴合紧密的新产品,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发售,树立青岛旅游新形象。

WeFood进口商品大学路店经营者林弋力:

生在老城区、长在老城区,最近几年又搬回老城区,我对老城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新城区相比,老城区建筑更有特色,生活节奏也更为舒缓,但在基础设施上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亟待弥补。

其中停车难问题最为突出。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建筑饱含历史价值,大规模建设停车场难度较大,建议大力推进错时停车,挖潜闲置资源,破解停车难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区域内的单位停车场非工作时间开放,小区停车场非休息时间开放,共享停车资源。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医院空地或周边市政道路,解决时段性的交通拥堵。

当前,我市老城区停车区域多为露天,占地多,利用效率低。建议有关部门选择合适的地块进行立体化改造。老城区地势起伏较大,不少停车区域都有高差,在这些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平面移动式立体车库,投资不大,又很有效果。

幸福巷子简餐经营者王若卉:

最近几年,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青岛的老城区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建议城市管理部门认真研究区域实际,不要简单地“一刀切”,而是根据地域特点,进行精细、区别化的管理,增加区域特色。

作为北方城市,青岛旅游季节性特征明显。夏秋两季,整个老城区游人如织,进入冬季,随着游客的离去,老城区的很多地方又过于冷清,这样很不利于区域平衡发展。破解这一难题,青岛应该系统梳理旅游资源,打造冬季旅游新亮点,区别于夏季旅游上山下海的“热闹”主题,冬季旅游可以突出文化味儿,营造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建成后——

引才+留才,人才园区尚需“有机循环”

青岛主城是留住人才的“磁场”,如何打造聚才“强磁场”?11月13日,本报记者带着“三我”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来到位于市北区的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现场聆听万宝盛华(山东)公司、锐仕方达(青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原子咨询、智联招聘青岛分公司等多位企业家、猎头公司代表意见与建议,零距离了解他们遇到的一些困惑与难题。


记者来到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

座谈会中,企业家、猎头公司代表提出了人才定向培养、产才结合、引才信息共享等多项建议,他们希望意见与建议“落地”,为青岛主城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锐仕方达人力资源集团副总裁岳秀哲:

目前,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集聚了多家人力资源企业,涉及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外包、培训与开发、代理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链各个环节,但这个平台的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全部挖掘出来,尚未形成有效“循环”。

目前,平台上企业之间的信息还没有打通,供需信息不对称,这都制约了人力资源产业的高效率发展。人力资源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极关键的核心人才外,建议进行平台整合,行业内机构共享脱敏后的信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政府引导下,依托平台,进行行业内资源整合,形成有机整体,让资源在我们设置的高速通道上迅速流转。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人力资源第三方运转,解放个体时间,创造更大价值。

智联招聘青岛分公司贾柠汁:

校企合作是城市招才引智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企业搭建长期的人才蓄水池,提高人才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建议青岛市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深度融合,搭建平台多方式引才。鼓励区域主导产业的领军企业在高校建立校园创客工作站、创新创业联盟,建立校企合作投融资平台,将高校优质科研项目引进来,借助企业资源优势,形成以企引智的良性机制。政府牵头带动孵化,引导社会资本注入,促进政企合作交流。采用提高项目落地奖励等奖补形式。聚集优质项目,联合本地投资人、投资集团集中评估。走进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带领本土优质团队或者项目邀请当地新经济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投企业进行深度洽谈,在合作中不断创新。

原子咨询创始合伙人张晓静:

原子咨询是最早一批进入青岛的猎头公司。我们发现,青岛市近几年的招才力度逐年加大,不过,多是聚焦在院士级别的高端人才。当前,引才存在高端到中端的全方位需求,其中人才结构的断层亟待突破。

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本身都是新兴领域,要求专家能够跨界,既要熟悉工业,也要了解互联网。建议驻青高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育端就开始做专业跨界环境培育,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当中分为四层:信息层、网络层、安全层、应用层,在每一层的内部提炼出核心胜任力,核心胜任力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应该对应学校新设置的课程,让未来的毕业生在校内就开始植入智能制造的理念和思路,进一步拉近教育端和产业端的距离。

万宝盛华青岛公司项目经理陈荣君:

市北区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后期需要人才、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努力,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博士等精英人才及其创业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建议发挥市北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盟的作用,聚焦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以及“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建设,定期组织开展走访调研及人才对接,为辖区企业提供招才引智、战略规划、决策咨询、行业调研等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服务,助力企业招才引智工作。

中小企业“安营”青岛后——

内生和外延,发展土壤仍要“培土浇水”

中小企业是主城发展的生力军。如何让政策措施的阳光照进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沐浴中小企业的发展,激活他们的内生力?


在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记者零距离采访中小企业管理者。

11月12日,本报记者前往位于李沧区九水东路的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零距离采访了青岛聚创环保设备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高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青岛菜根创业服务有限公司、青岛路博宏业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青岛伦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美林米雅家居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管理者。在座谈会现场,企业管理者就中小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融资信贷、行业监管、企业交流、业务海外扩展等问题建言献策。

青岛聚创环保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治超:

作为青岛市的一家中小企业,我们公司正在积极打造覆盖环保监测设备生产上下游的专业化互联网平台。此类平台在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受制于目前的企业规模和体量,我们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资金瓶颈制约平台的发展速度。

建议青岛市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满足民营企业长期融资的需求,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此外,建议青岛市专门组织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实现青岛的中小企业与深圳、上海的优秀中小企业直接联系,将他们的成功经验移植到青岛,打造一批有技术、有特点、有生命力的中小型企业。

青岛菜根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文旭: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作为产业园运营公司负责人,我建议青岛市在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时,将“产城融合”理念贯穿始终,避免重“产”轻“城”。

建设产城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周边的教育、医疗、商业和居住等不仅要配套完善,功能齐全,而且要分布合理,产业园的员工无论是上下班、买菜购物,还是上医院看病、送孩子上学,都能在半小时生活圈内解决。降低员工生活成本的同时,也能缓解周边的交通压力,增加员工幸福感。

此外,建议李沧区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发挥人才优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李沧区创业。

青岛路博宏业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贾圣昱: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加速释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蜂拥而入。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环保产业相比,我国环保产业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进入门槛低、产业细分不完备等问题。

建议青岛市率先破局,构筑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市场调控的作用,引导小企业理性进入和退出环保产业,整合产业资源,守住产业进入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发展健康有序的环保产业。

青岛美林米雅家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溪凤:

在全球疫情长期持续的大背景下,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的海外订单逐渐增多。与往年不同的是,订单不是来自国外实体店,而是海外电商。

作为一家青岛本土企业,我们希望拓展海外经营渠道,在海外建立仓储基地,通过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直接将青岛制造的产品销售给国外消费者。但我们没有专业的海外电商运营人员,对国外电商销售等新玩法经验不足。建议政府实施精准帮扶,建立企业跨境电商辅导员制度,推荐有资质的正规海外电商培训机构,组织有海外电商经验的企业进行培训和交流,通过相关专业人才引进等方式,帮助青岛中小型企业扩展海外电商业务。

零距离接触 在现场聆听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