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3日讯 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近日,在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主办的2025年学术年会上,由脑科学技术引领的跨学科深度协作备受关注。专家认为,在康复医学领域最前沿的“脑优化”技术正改变着康复医疗实践。
“通过打节拍玩游戏就能提升孩子专注力,这是脑优化技术最直观的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眩晕中心教授、人工智能团队研发带头人Andy Hsu 教授介绍,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脑优化”概念,现已经过了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认证体系,并于2024年6月,在上海完成了首次培训,吸引1100余名从业者参与。与传统康复医疗不同,该技术不依赖药物,而是通过运动精准强化薄弱脑区,“就像为大脑做‘定向健身’。”该技术通过BrainCare360团队研发的软件可以激活特定脑区,针对性地改善大脑功能,例如,激活大脑右侧前额叶区域,从而达到调控注意力的目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眩晕中心教授、人工智能团队研发带头人Andy Hsu 教授
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的早期介入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接受。“我们目前采用‘病房+全院床边康复’的双轨模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兰纯娜教授介绍,该院将半数康复治疗师派驻至胸外科、神经外科、ICU等重点科室,实现最早术后4到6小时内可以开始康复介入。在胸外科领域,术前3天的呼吸训练已成标准流程。数据显示,经过预康复的患者,术后半个月肺功能即可恢复至术前70%到80%。“高龄患者可以术前掌握康复要领,术后依从性显著提高。”兰纯娜强调。据悉,这种康复医学“超早期介入”模式,已在青岛多家医院落地。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兰纯娜教授
“康复医师既不能简单等同于治疗师,也不完全等同于临床医生,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到独特定位。”兰纯娜针对年轻医师的职业困惑,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首先要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为治疗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其次要在神经康复、运动康复等细分领域形成专长;最关键的是要掌握神经调控、超声引导注射等核心技术。“具有多元背景的学科人才尤其受青睐。”Andy Hsu曾在澳大利亚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和脊骨神经医学,并在悉尼大学进修临床医学硕士,最终聚焦脑科学与康复融合。在他看来,既懂神经调控原理,又熟悉临床转化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康复医疗领域的稀缺人才。
在专家们看来,从脑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到超早期康复模式的推广,再到复合型康复人才的培养,中国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以脑科学为引领的康复医学进步,正在为群众带来更优质、更精准的健康服务。他们相信随着康复大学产学研的全面推进,青岛有望成为引领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引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