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被称为“泡泡宝贝”,脸上、身体上长着大小不一的瘤体。“泡泡”的背后,是疼痛、畸形、毁容、残疾,甚至致命,这就是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5月17日是“世界神经纤维瘤病关爱日”。这是一个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的特殊日子,也是一个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的疾病。近日,青岛早报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郝希伟,他指出,神经纤维瘤病危害大,疾病知晓度低,应提升社会对该病的认知。
提升神经纤维瘤病的认知
据郝希伟介绍,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很早、很老的疾病,是因为人体神经系统发育异常,通常具有遗传性因素,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目前临床上把它作为遗传倾向比较明确的神经系统发育的疾病,它可以累及很多的系统,我们最常见的皮肤,以及内脏、骨骼、软组织,甚至还有颅内的病变,是会累及多个系统导致严重后果的一类疾病。
为此,成立了青大附院成立了神经纤维瘤病专病门诊,旨在集中临床专家的力量,提高医疗界、社会对神经纤维瘤病的认知,同时让患者和公众获得快速、正确、规范诊疗。“因为这个病的特点是多系统,皮肤、眼睛、骨骼各个脏器,甚至还包括我们的生殖医学(试管婴儿)。”郝希伟介绍,目前医院设立了MDT多学科会诊是涉及16个学科,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病人都需要16个学科,但一个病人至少会涉及到3到5个以上的学科,如果一个病人到3到5个学科挨个去看,可能需要做不同的检查,而且检查还约在不同的时间。
“以前神经纤维瘤病确诊的时间差不多3到5年,现在随着全国规范化诊疗越来越统一,成立多学科,尽可能让病人通过一次就诊解决问题,减少了病人来回往返医院的次数,节省了时间,同时把多学科都建立检查一次性给患者就开出来了,去约检查时间也会大大缩短。”郝希伟表示,目前对于神经纤维瘤病,现在诊断时间基本上1个月之内就可以做出明确诊断,这里面还包括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时间比较长,如果不仅大大减少了时间成本,还有父母的精神成本(焦虑)。
突破诊治困境 NF1药物的“0到1”突破
郝希伟表示,MDT在未来对于NF1这样有药可治的罕见病来说,今后将规范MDT工作机制,纳入更多科室构成学术团队。同时对成员进行培训,促进诊疗均质化、规范化,使NF1患者得到高质量诊疗。
除了加强诊断,聚焦治疗也成为一大方向。目前NF1治疗手段原则主要是依据不同的发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药物、外科整形、手术切除肿瘤、放疗等,并需要围绕疾病所累及的脏器整体性评估、诊断、治疗、管理、干预、康复。但85%的NF1不可手术,手术风险大且复发率高,术后复发风险为50%,且往往无法彻底切除所有病灶,治疗效果有限。“以前对于患者和大夫都是痛苦的决定,因为没有药物可以医治,外科手术又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病人肿瘤越长越大,最终有恶变,也有导致患者去世的。”郝希伟说,目前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缓解或者减慢肿瘤生长的速度,通过临床用药孩子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甚至出现瘤体缩小的情况。(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