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让“儿童票”回归初心

近日,发生在上海某主题乐园的关于儿童票的争议引发社会关注:一名儿童穿鞋测量身高超过1.4米,赤足则不到1.4米,而乐园“穿鞋测量”的规定让这个孩子无法享受儿童票优惠,乐园主管一句“难道要让小朋友脱鞋去玩吗”的反问,更是引起人们争议,将这一事件推向了舆论风口。

儿童票作为社会对未成年群体的一种特殊关怀,本质是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便利和优惠。然而,儿童票执行标准五花八门,有的以身高为准,有的则兼顾年龄与身高,甚至不同游乐场所和景区的标准也大相径庭。规则不统一让家长无所适从,也让原本是儿童福利的政策难以惠及更多儿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许多儿童虽然年龄尚小,但已远超标准身高。若仍以身高作为儿童票的唯一衡量标准,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更何况,在“穿鞋”与“脱鞋”之间,几厘米的差距竟成了孩子能否享受优惠的“硬杠杠”,这样的做法背离了福利政策的惠民初衷。

铁路部门的改革早已作出示范。2023年起,火车儿童票改为按年龄划分,未满6周岁免票,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可购买儿童优惠票,解决了“个子高就得买全票”的尴尬。政策调整后的实践证明,在身份证普及的今天,以年龄作为优惠依据不仅可行,更能实现精准管理。景区、主题乐园等市场化运营场所没有理由固守“量身高”的老办法。

规则滞后的背后,是部分经营者的利益算计。在市场调节价的背景下,一些景区通过细化身高标准、抬高购票门槛等方式压缩优惠范围。这种“锱铢必较”看似增加了短期收益,实则失去了游客信任和应有的社会温度。

要让儿童票回归初心,需要制度与市场的双重发力。在制度层面,应加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儿童票标准规范,明确“年龄为主”的原则,统一优惠区间;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景区、游乐场所,可通过评优奖励等方式,激励其主动实施更合理的优惠规则。在技术层面,可推广“电子儿童卡”“学籍信息核验”等数字化手段,让年龄核验更加便捷高效。

期待更多儿童票从“量身高”向“看年龄”转变,这不仅是简单的规则修改,更是社会治理的理念升级。当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无差别享受优惠,儿童票才能真正回归“关爱儿童”的初心。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