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运动“生死线”:35℃+剧烈运动当心热射病!市疾控中心紧急提醒

近日,青岛遭遇多年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气温居高不下,体感尤为闷热。对于热爱运动的市民而言,户外锻炼虽能酣畅淋漓,但在35℃以上的高温时段(特别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引发热射病等重症中暑,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在这里,市疾控中心特别提醒您:务必提高警惕,安全运动,健康度夏!


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凉时刻

高风险时段:每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此时阳光直射强烈,气温升至高峰,地表温度甚至超40℃,人体核心温度极易失控。

优选时段:清晨(6点-8点)或傍晚(17点后),气温相对凉爽,紫外线减弱,体感舒适。

适宜运动:以低强度为主,如轻松散步、健步走、太极拳、舒缓瑜伽、室内游泳等,避免剧烈对抗或长距离奔跑。


科学补水,贯穿始终

高温天气运动水分流失极快,科学补水是安全底线:

1. 提前储备:运动前1-2小时,分次饮用400-500ml水或电解质饮料。

2. 少量多次: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水150-200ml(约小半杯),切忌一次性豪饮。

3. 关注成分:超过1小时运动,或出汗量大时,选择含电解质(钠、钾)的运动饮料,避免纯水稀释体内电解质浓度。

4. 持续观察:运动后继续补水,直至尿液呈清澈淡黄色。口渴非唯一信号,主动补充是关键。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高温易影响血糖稳定性,剧烈运动增加低血糖及中暑风险。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密切监测血糖,避免在极端高温时外出运动。

肥胖人群:体重负担下散热效率更低,心血管压力更大。需医生评估后确定安全运动强度,从极低强度开始(如室内步行),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并严格监控体感。

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风险更高,应格外重视环境选择和强度控制。


识别危险信号,迅速应对

运动中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及时补充含盐饮品,用水擦拭身体降温,严重者(如意识模糊、抽搐)需立即就医: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后突然无汗;皮肤灼热发红或湿冷苍白;心跳过快、呼吸急促;肌肉痉挛、乏力虚脱;精神恍惚、意识模糊。


关注预警,智慧决策

出行前查看天气预报及高温预警。橙色、红色预警时,建议取消户外运动计划,选择室内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活动。

运动虽是健康的基石,但高温时节,选择比坚持更重要。避开烈日锋芒,倾听身体声音,让科学运动为健康护航,而非带来风险。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通讯员 张秀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