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侵蚀、牙齿之痛 认识口腔缄默疾病——牙颈部楔状缺损

 

牙颈部楔状缺损是一种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因其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常被称为牙齿的“无声杀手”。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齿唇、颊侧颈部呈现楔形、“V形”或不规则形的硬组织缺损,看似像雕琢的缺口,却暗藏健康隐患。

楔状缺损的形成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刷牙是其致病因素,横向刷牙,硬质刷毛和过度手部压力均会加剧机械磨损;同时,牙膏中的大颗粒摩擦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牙颈部的牙体解剖结构薄弱,缺乏牙釉质的保护,仅有部分牙龈覆盖,在经过外界刺激后极易受损。值得一提,酸性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胃酸反流等导致的酸蚀,使牙釉质脱矿软化,可削弱牙齿抗磨损能力;日常咀嚼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也会在牙颈部形成高达正常牙面数倍的机械负荷,加速牙体组织疲劳性破坏。

随着病情发展,楔状缺损会经历不同阶段。初始牙釉质会发生表面粗糙、光泽度下降,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当病变累及牙本质层时,牙本质小管暴露,冷热酸甜刺激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导至牙髓,引发牙本质敏感症;若未及时干预,缺损进一步加深,细菌可通过暴露的牙本质小管侵入牙髓,导致不可逆性牙髓炎,出现自发性疼痛、夜间痛等典型症状;最严重时,牙齿颈部结构严重破坏,在咀嚼力作用下可发生折断,导致牙折,最终拔除患牙。

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主要遵循微创原则。对于轻度缺损(深度<1mm)且无明显症状者,可通过脱敏治疗封闭牙本质小管缓解敏感;中度缺损(深度1-2mm)可采用树脂美学修复,恢复牙齿外形并阻断病变进展;若已累及牙髓,则需先行根管治疗消除炎症,再进行桩核冠修复。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治疗手段并非一劳永逸,均需配合病因控制才能避免复发。

预防楔状缺损也需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在刷牙方法上,推荐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轻柔震颤清洁牙面,选择软毛牙刷并控制刷牙力度(压力约200-300g);饮食习惯方面,应减少酸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频率,饮用后可立即用清水含漱,可间隔30分钟后进行刷牙,有效避免酸蚀后牙体硬度下降的二次损伤;同时,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借助口腔检查、X线片等手段早期发现微小缺损,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楔状缺损的防治是一场长期的健康保卫战,只有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将科学的预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有效抵御这一“无声侵蚀”,守护牙颈健康,维护口腔功能与全身健康的和谐统一。

作者:孟洋,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支部书记,美学工作室负责人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