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夜空被节日的霓虹点亮,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与欢笑的温馨之中,有一处地方,灯光亮如白昼,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这里没有假期的闲适,只有与时间赛跑的紧迫和守护“生命线”的执着。这里,就是青大附院手足显微外科。假期,对于大多数人意味着放松与休憩,但对于这里的白衣战士们,却意味着更高的出勤率、更复杂的病情和一场接一场不容有失的“生命保卫战”。
意外不期而至 生命线告急
国庆长假的第三天傍晚,一阵急促的警笛声划破了医院的宁静。救护车上抬下来的是王阿姨,她的右手在操作玉米脱粒机时被瞬间卷入,鲜血淋漓,伤势骇人。在当地医院进行简单包扎后,医生面色凝重地告知家属:“伤势太重,手指保住的希望渺茫,必须立刻转往青大附院,他们或许还有办法!”
“或许还有办法”——这五个字,是沉甸甸的希望,也是压在手足显微外科团队肩上巨大的压力。接诊的李天予医生迅速检查伤情,心不由得一沉。王阿姨的右手遭遇的是严重的“碾压脱套伤”,多处皮肤像脱手套一样被撕脱,本应红润的手指此刻苍白、冰冷,毫无血运——这是肢体濒临坏死的危险信号。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追问病史得知,王阿姨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且控制得并不理想。高血糖会严重影响血管愈合能力,增加术后感染风险;高血压则让麻醉和手术过程危机四伏。患者伤情重、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高,这一切都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活,更是一场关乎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甚至一个家庭支柱的严峻考验。
决战无影灯下 一场毫米级的“血管保卫战”
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肢体。汪建医生在综合评估后,第一时间向科主任丁小珩汇报。电话那头,丁主任的指示清晰而果断:“全力保肢,做好万全准备,我马上到医院!”主任的亲自督阵,给整个团队注入了强心剂。
手术室瞬间进入“战斗状态”。无影灯下,显微镜被推至手术台旁,宛如一个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医生们需要在这个毫米级的战场上,完成一场精密的“血管接力”。断裂的血管、受损的神经、撕脱的肌腱,都需要在数十倍的放大下,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一针一针地重新吻合、修复。
手术的关键在于重建血运。汪建医生和李天予医生凝神静气,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可供吻合的血管。每一次下针,都关乎着手指的“生死”。汗水浸湿了刷手衣,但他们的手却稳如磐石。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他们缝合的不仅仅是一条血管,更是王阿姨未来生活的自理能力,是她能再次触摸家人的希望。
数小时后,当止血带松开,血液重新流入苍白的手指,看着指尖逐渐恢复红润,监测仪器显示血运通畅时,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这场血管保卫战,初战告捷。随后,团队又为王阿姨进行了细致的肌腱修复和皮肤移植手术,尽最大可能恢复其手部功能。当王阿姨被平安推出手术室时,窗外已是夜深人静。
永不间断的守护 急诊室里的“第二战场”
王阿姨的手术,只是这个假期里12台急诊手术的一个缩影。就在她手术进行的同时,手足显微外科的“第二战场”——急诊清创室,也同样忙碌不堪。
值班医生的对讲机此起彼伏:“急诊手外伤,需要会诊!”“清创室3床,复杂撕裂伤,请速来处置!”他们像消防队员一样,穿梭在诊室与清创室之间。这里有被玻璃割断肌腱的青年,有被重物砸伤脚趾的工人,也有玩耍时不慎割伤手掌的孩童。
清创、缝合、骨折复位、石膏固定……这些看似“常规”的操作,却同样要求极高的精准度。一个完美的清创是预防感染的基础,一次精准的肌腱吻合决定了手指未来的屈伸功能,一个恰到好处的石膏固定关乎骨骼的完美愈合。值班医生们日均十余次的急诊处置,每一次都全神贯注,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给患者留下终身的遗憾。
以仁心为灯 以技术为舟
当假期的欢庆浪潮逐渐退去,生活重归平静,青大附院手足显微外科的医生们,依然坚守在他们的阵地上。他们的假期,没有诗和远方,只有无影灯下的聚精会神;没有家人的朝夕相伴,只有对患者手足未来的日夜牵挂。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工匠”,用比绣花还精细的技术,在血肉与神经血管间穿针引线,修复着受损的生命与希望。他们的别样假期,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是生命线上最忠诚的守护者。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