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你500万元,放弃个人征信,不能坐飞机高铁,你愿意吗?”“收白户,躺赚百万元!”部分社交平台上出现一种“生意”——贷款中介在网上招募“职业背债人”。有人难抵诱惑,选择走这条“捷径”,最终陷入信用困境,遭受财产损失。
所谓“职业背债人”,是以出卖个人信用为筹码,配合“黑中介”伪造材料,从银行套取贷款并抽取“好处费”的信用投机者。职业背债是否真如贷款中介所言,能轻松“躺赢”?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陷阱?连日来,记者展开了调查。
遭遇 想赚大钱却掉进“大坑”
“在家刷手机时,看到中介发的‘招白户赚大钱’的帖子,我心动了。”38岁的李某起初并不知道什么是“白户”,对职业背债人更是毫无概念。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掉进背债陷阱,就是因为自己贪念太重,想不劳而获。
2023年年初,李某通过某社交平台结识了贷款中介阿乐。阿乐告诉他,“白户”是指未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的人,经过“包装”,能成功贷款几百万元。“他给我介绍了很多成功案例,说只要贷款成功,我就可以躺平享受人生,但代价就是当‘老赖’。”李某认为自己符合阿乐提出的各项条件,在丰厚报酬的引诱下,他提供了自己的征信报告、身份证件和银行卡,等待银行放款。
李某发现,有一家外地公司为自己缴纳了社保、公积金,还产生了工资流水——自己被包装成了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再后来,他又配合阿乐将一套110平方米的二手房过户至自己名下。
“起初我也产生过疑问,但是他们一直给我洗脑,说几百万元的贷款很快就能批下来。”李某说。最终,中介以李某名义从金融机构获得160万元贷款。但阿乐称,这笔贷款要扣除房子首付款和为其包装身份、疏通关系产生的“手续费”共计100万元,只给了李某60万元。不久后,李某就联系不上阿乐了。
李某此时开始后悔,担心自己成为“老赖”影响家人,也害怕被金融机构起诉。他不得不卖掉房子,又四处筹款,提前还清了贷款。
退休人员王某在网上学习理财知识时,被一名自称“理财专家”的人盯上。对方抛出极具诱惑的方案——要王某向银行贷款,再转给指定的中介公司,中介公司不仅全额代还贷款,还会在3年内每个月向王某支付2000元佣金。“‘理财专家’说这样做零风险、高收益。”王某配合中介伪造了虚假的工作证明、工资流水等材料,从银行贷出50万元,全额转至中介公司账户。
“最初几个月确实收到了佣金,但是后来就联系不上中介和‘理财专家’了。”王某这才意识到被骗,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债人——银行的50万元贷款需要她本人偿还,这让她的晚年生活陷入困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人的受骗经历与李某、王某相似,但并非人人都能及时堵上贷款的“窟窿”。有的职业背债人不仅征信受损、生活窘迫,还因贷款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有的职业背债人贷款不成,反而涉嫌帮信罪,成为电信诈骗分子的帮凶,受到法律制裁。
调查 精心包装的“金融骗局”
近日,记者通过小红书上招募职业背债人的帖子,与贷款中介张原(化名)取得联系。“如果你的征信比较好,达到顶级,我们能帮你贷款1000多万元。”张原先询问记者是不是“白户”,得知记者在银行有房贷后,他开始介绍其他的贷款方案。
“你适合我们的第二种方案,叫‘车房企信’。我们给你名下‘包装’车子、房子等资产,然后再‘包装’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结合你的个人信用,估计能从银行贷出1000万元。”张原介绍,这一方案最终可以设计成因经营不善导致公司和个人破产,“到时候你把钱揣兜里,我们给你做好风险控制,帮你还5年利息。”
见记者将信将疑,张原进一步游说。“你以为1000万元很多,但这点钱对银行来说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只要你把资料交过来,我们帮你出个方案,百分百包你贷款成功。”张原说,贷款会分批发放,预计半年左右发完,中介公司将抽走其中的五成。
“第一笔贷款发下来后,你就自由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后面每次放款时来一趟就可以。”张原称,他们的业务可以在青岛做,也可以在广东、江苏等省份的不同城市做。他们公司非常专业,不仅能“操作”成公司经营不善导致破产,还可以跟银行“沟通”,顺利取出贷款。随后,他又向记者传授当“老赖”的一些应对方法。“做这件事需要破釜沉舟,拿到这么多钱,够你用一辈子了。”张原说。
在另一个“征信换钱”的帖子下,记者添加了贷款中介“雨花石”的微信。“你先把征信报告发过来,我帮你看看,只要不是有‘案底’的‘黑户’,一般都可以。”他声称做职业背债人没有风险,风控都会安排到位。“征信好的话,贷款几百万元没有问题。我们抽成不到10%,金融机构抽成在25%至40%之间,他们不可能白帮你忙活。”“雨花石”说。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这样的帖子不在少数。不少人以“不用本人偿还的贷款”“500万买断人生变老赖”“给你500万你愿意吗”等噱头发帖,招募职业背债人。在一些关于职业背债人的揭秘贴、避雷贴、提醒贴下方,也有不少寻找“白户”的留言。
这些非法中介话术雷同、套路类似——利用咨询者不劳而获的心理,以大额贷款为诱饵,通过操作“职业背债”,赚取高额手续费。也有多名律师和受害者网上发帖揭露套路——贷款发放后,贷款中介失联是常事;职业背债人并不能如愿“躺赢”,往往难逃法网,吞下苦果。
声音 严厉打击职业背债行为
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青岛监管局曾发布提示:远离非法贷款中介,拒当职业背债人。
提示称,消费者一旦参与职业背债,将面临严重后果。作为借款合同的签订主体,职业背债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还款将面临罚息、催收甚至司法诉讼,实际债务远高于所得“好处”。协助伪造材料骗取贷款,可能涉嫌骗取贷款罪、贷款诈骗罪、洗钱罪等刑事犯罪,成为不法分子的共犯,承担法律责任;若未按时还款,征信记录将产生“污点”,影响日后贷款、就业、出行等正常生活,还可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另外,消费者的个人身份证、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有可能被非法贷款中介倒卖,危害长期持续。
业内人士指出,“职业背债”看似是发财捷径,实则是跳入非法中介设下的“火坑”——非法贷款中介通常采取虚假宣传诱导、伪造材料骗贷、侵吞贷款资金、推卸责任失联等步骤实施欺诈。“消费者实际到手的资金仅占贷款金额的一小部分,却实实在在地背上了全部贷款,需要承担全部还款责任和法律责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青岛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
该工作人员表示,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事前预防、事中防控和事后排查,强化追责问责,提高处罚震慑,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制度,避免基层客户经理私下勾结贷款中介。银行还需加强“八小时内外”员工行为监测,识别资金异常往来、业务异常操作、规模异常增长等特征,严防内外勾结。此外,银行业协会要及时总结、共享不法贷款中介典型特征、案例和线索,及时公布不法贷款中介名单,建立健全行业性风险预警机制,谨防消费者受骗。
“非法贷款中介操控‘职业背债’的行为涉嫌骗取贷款罪、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破坏了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丽认为,可以探索由银行提出申请、监管部门协助核查的模式,锁定不法贷款中介,加强风险管控。同时,借助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的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信息共享、执法协同,加大对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骗贷、变造虚假材料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周丽提醒,金融消费者应树立理性贷款观念,量入为出,合理借贷,珍惜个人信用记录,不轻信“轻松获得高额酬劳”“无需本人还款”等虚假承诺,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背债”“代持”骗局。如有融资需求,消费者应直接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不签署空白合同或非本人意愿的文件,拒绝参与、协助伪造贷款资料。
“生活中,市民不要随意向他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征信报告等敏感信息,谨慎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如发现非法贷款中介活动或误入‘背债’陷阱,应保存聊天记录、合同、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周丽认为,在网络平台发布招募职业背债人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平台企业负有监管责任,应通过技术手段鉴别和删除相关帖子和留言,切断该类信息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