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捡糖纸到岛城历史“拾贝者”,市民杨德胜收藏青岛老物件30余万件

从小时候收集糖纸,到捡到残旧玉石烟灰缸,再到后来邮票、字画、古玩,市民杨德胜已收藏青岛老物件30余万件。年过花甲的杨德胜,生活轨迹从市南、胶州到崂山,如今的他,更像一名岛城历史“拾贝者”,将对青岛山山水水的情感,融入藏品之中。

受奶奶影响爱上收藏

“我从小在‘市场里’的市场纬路12号大院子里长大。那是一处老房子,总共16平方米,加奶奶全家七口人。我和哥哥住吊铺上,两个房间只点一个15瓦的灯泡。 ”杨德胜说,当时的生活清贫,他经常赶海去捉蟹子、挖蛤蜊,他捡过菜,还捡过橘子皮,晒干的橘子皮每斤能卖到3分钱。

杨德胜喜欢上收藏,是因为幼时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奶奶教育“要珍惜粮食,爱护天下一切物品,不要浪费”,那时攒个烟盒、捡个糖纸就是一种快乐。“七岁时,一天上学,我在马路边存放垃圾的水泥池子处捡到一个玉石烟灰缸,当时欢喜得不得了,至今我还保留着。 ”杨德胜说。

下乡当知青抢救下古书

1976年,杨德胜下乡到了胶州西辛置大队成为一名知青。一次到村民家走访时,杨德胜发现这户村民正在使用旧纸包烟花,他捡起零散的旧纸一看,原来是一部古书,他赶紧请对方停下手头的活儿,用自己的书和几元钱跟村民做了交换,抢救下了那套清代四书五经线装书。

人生永远要学习,杨德胜至今还保留着一位长者送的民国时期 《朱子家训》七页残卷。“返青后,我们知青常回去看望大队老书记宋立胜,永远感恩西辛置村的父老乡亲。 ”杨德胜说。

开办岛城首家民间集邮社

返青后,杨德胜先成为一名钳工,后来又考上青岛职工业余大学。 “当时,青岛集邮公司紧邻学校,那时候集邮热,下了课我就跑去邮票公司,毕业论文写的是:邮票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1986年,杨德胜带着爱人到北京旅行结婚,出门前他带了2000多元的邮票,到了北京就直奔邮票市场。“我把随身带的邮票卖了,然后进一些青岛市面上热销的邮票,在返程中销售。”杨德胜带着妻子在北京玩了7天,返程卖掉了邮票,一圈下来,扣除路费,他还赚了近千元。

1989年,杨德胜开了青岛首家民间集邮社——秀才集邮社,在圈内大家都称他为“青岛秀才”。

包容热爱专注青岛文化

现在,杨德胜家住在崂山区,从一楼到地下室,每个可以利用到的空间,都整齐摆放着各种藏品。“我是从2013年开始专注于收藏青岛文化老物件的,当时参加一档节目,买了四本书通读后发现,自己对青岛历史了解得太少了,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就开始了专题收藏。 ”杨德胜说,以史为据,以物为证,自己通过7年来的收藏、学习,更了解青岛的历史。

为了收藏,杨德胜常熬夜参加网上拍卖,粗略估算,这些年他在藏品上的开销已超过百万元。 “都是业内熟悉的人,有时我先赊着,分几次付款。最穷的时候账户上只有一毛七分钱。 ”杨德胜说。

至今杨德胜的藏品形成了36个青岛系列专题。今年,杨德胜拿出了自己收藏的17个“老青岛”专题、近万件藏品,无偿捐赠给了青岛市档案馆。

救助困难学生、助残义卖、拍卖义捐,为受灾地区捐助善款……杨德胜一直默默做慈善公益,还参与了上百次社会文化活动,主持主槌拍卖百余场。

“我就是抛砖引玉,作为青岛人本能地热爱青岛。 ”目前,他正在家中写青岛简史,梦想将青岛碎片化的古代东夷文化史,崂山流域的青铜文化史,青岛近代史有机系统地整理出来,让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有史料,有传承,有弘扬。(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王金利)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