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健康牌”,青岛或许找到了中日经贸合作的“切入点”!

以健康的名义,青岛在中日经贸合作中,打开了一扇窗。

12月22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在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框架下,与日本医疗国际化机构联合举办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论坛以“人类健康·地球健康”为主题,在中国青岛和日本东京设置会场,两国嘉宾围绕中日友好、绿色发展、节能环保、医疗康养、共同开发智能生态化健康城市项目等展开讨论,在热烈、友好、合作的氛围中达成广泛共识。

这次会议的规格相当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视频致辞。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秘书长李保东、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显法,以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佐藤康博、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外务省副大臣鹫尾英一郎等中日两国嘉宾出席论坛并致辞。

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青岛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都具有独特的“双节点”价值,处在中国对日合作的前沿。特别是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更为推动青岛与日本各领域合作带来重大机遇,两地交流合作正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健康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着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产业形式,更放大了人们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产品消费的需求。可以预见,健康产业必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健康领域,青岛与日本的合作基础深厚、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受突发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年10月份在青岛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取消,延期到明年6月,大会主办方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抢”在年末举办的这次高规格国际会议——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彰显出青岛在中日经贸合作的重要地位。

1、RCEP为青岛与日本经贸合作开启想象空间

一场看似寻常的论坛能够吸引中日双方众多重量官员、嘉宾出席,透露出中日发展双边新型合作关系的愿望。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伴随这一多边合作框架的确立,中日双边合作的前景变得更富于想象力。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各国深刻感受到人类是命运相联的共同体,也让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好再次得到彰显。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携手并进,在绿色发展、碳中和、医疗康养、健康城市生活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务实合作的意愿尤为强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致辞中指出,在中日两国明后年相继举办奥运盛会,后年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期,中日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也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可就深化卫生健康领域交流与合作广泛凝聚共识,为推动中日两国及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中日两国国民以共同关心的“卫生健康”为主题,就包括如何应对疫情在内的一系列话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将进一步促进中日双边经贸关系。相信中日两国未来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医疗康养、电子商务、第三方市场等重点领域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中日可在医疗卫生、养老照护、健康保险等方面开展不同层级和水平的合作。

青岛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与日本交流最为密切的中国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第一家外国投资企业、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条国际空中航线和第一个友好城市都来自日本,两地间密切的人文经贸往来,已成为中国地方对日合作的典范。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日本友城、友好组织和人士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青岛捐赠了大量急需的抗疫物资,青岛也分别向下关、大阪、京都市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共同演绎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友好佳话。

当前,青岛已经启用了沟通要素资源的青岛日本“国际客厅”,与中日经济协会等10多家协会、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签约落户企业机构24家,日本来易特医疗器械等重点项目先后落地;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也已启动,预计到2025年入驻企业将超过20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350亿元。此外,青岛正在倾力打造中日韩消费专区,借鉴日本“六本木新城”模式加快建设,成为中日韩开放合作的又一新平台。

举办此次论坛,是青岛抢抓RCEP框架下的发展机遇,打造中国对日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的重要一步。

2、健康产业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打造中国对日经贸合作的“桥头堡”,青岛为何选择把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切入点?

首先,还是因为机遇。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需求侧管理”,原因在于疫情后我国总需求的恢复整体慢于总供给的恢复,接下来或将通过收入分配等方面一些机制性的改变扩大总需求。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在双循环新格局、“需求侧管理”的新导向下,在国内城市中建立比较优势,是青岛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青岛要打造“创业城市”,吸纳人才是第一要义。目前,青岛每年常住人口增加量在10万左右,相比杭州、深圳四五十万的水平,差距仍很大。与其他国内城市相比,青岛对人才的独特吸引力究竟在哪里?

对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良好的青岛来说,打造长江以北地区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提升医疗健康水平,或许是青岛塑造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比较务实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着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产业形式,更放大了人们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产品消费方式的需求。可以预见,健康产业必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健康领域,青岛与日本的合作基础深厚、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在产业条件上,青岛拥有杰华生物、华大基因、海尔生物医疗等一大批医药科研机构和企业,还拥有全球第一所以康复为特色的大学——康复大学。同时,青岛还依托海洋科研的巨大优势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生命药洲”,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链和生态集群。去年,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首届大会以及全球健康博览会在青举办,更使青岛成为了全球优质健康资源集聚、互动、耦合的策源地。

未来,青岛将依托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开放平台,立足胶东经济圈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整合优质健康资源,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移转化,构筑大健康产业体系。

以健康为媒,不断深化青岛与日本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合作,是中日双方开展合作关系的需要,更是青岛解决自身发展的需要。

3、用“健康城市”破题

中日如何开展医疗领域合作?此次论坛将中日医疗健康合作方向落在“健康城市”建设上。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王宇认为,健康城市就是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切入点,将健康考量融入所有政策。这样,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采用洁净能源,或者是应对社会老龄化,都能以城镇化过程来作为依托。而中国的城镇化,大多是日本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的路。所以,在当下讨论健康城市建设、加强中日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作为国家卫生城市,青岛正在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愿景,先后出台了《健康青岛行动实施方案》《16项健康青岛行动三年计划》,加快培育健康保健、健身休闲、健康旅游等特色潜力行业。持续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从优化政策环境入手,先后出台了加快社会办医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服务业等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相关领域。目前青岛共有4个在建大型康养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有20个在建的重点卫生项目。青岛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完成20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重点培育9家全省医养健康产业龙头企业。

据山东建邦集团董事长陈箭透露,去年,该公司随山东省政府代表团一起访问日本,与日本的科学振兴机构签订了山东省政府和日本关于科技和健康方面的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日两国企业将在山东省政府和日本科学振兴机构的支持下,在青岛建设一个以健康城市为基础的科技合作新型示范区,目前项目正在推进当中。

日本的SuperCity构想,可以为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经济支援部长村上敬亮介绍,SuperCity是拥有一些先端医疗、先端教育,自动驾驶等自动化基础建设,能够把所有的公共服务连接起来的一个城市。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大规模的规则改革,而城市是否有进行大型规则改革的觉悟?比如,日本地方城市回收高龄人驾照,去医院的交通问题如何解决,现实中,医院和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村上敬亮认为,医疗问题不能只在医院体系里面构想,在产业投资政策方面,健康城市建设需要医疗、教育、交通、智能装备等各个行业共同参与制定。同时要改革医保制度,让患者更多以体验性进行选择,而非把医保涵盖范围作为就医的首要考量因素。

与会过程中,观象君最深的感受,就是青岛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的思维渗入了城市发展的每个谋划,打造和利用平台的这套“打法”越来越娴熟。在RCEP框架下,打造中国对日开展新型合作关系的“桥头堡”,青岛打的这副“先手牌”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 | 疾风    编辑 | 流水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