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丨养老服务全面进步,老有所养乘“智”而上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8日讯   “今天中午有白菜肉水饺,一会和老伴儿下楼去吃”,自从有了社区助老大食堂,青岛市四季景园小区的张先生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和老伴去打包午饭,“解决吃饭问题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

“十三五”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普遍开展;养老与医疗、健康、信息技术等产业融合发展,业态不断创新;从居家、社区到机构,从公办到民办,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形成,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顶层设计日益完善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顶层设计,民政部等部门积极跟进,密集出台了数十项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等,初步确立了以法律为纲领、国务院政策文件为主体、部门专项政策和标准为支撑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山东省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大胆探索,创新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省政府先后出台养老服务文件8个,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文件40多个,尤其是今年5月份实施的《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这是十三五期间,山东养老服务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走在了全国前列。

养老床位不断增加

“十三五”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加快优化。截至2020年2月,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9.6万个,床位761.4万张,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6.2万个,占比82.7%。截至2019年底,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占比达54.7%,床位数占比达57.6%,提前完成“十三五”民办养老机构占比不低于50%的发展目标。我国基本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养老机构数量由196家增加至269家,养老总床位由5.2万张增加至6.8万张,个数和床位数都有了不错的增长。不仅如此,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项目也日趋增多。

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

老人们享受的 “家门口养老服务”,得益于“十三五”期间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推行。自2016年11月到2020年2月,全国共有200多个城市被纳入试点范围。山东省有10个市被纳入国家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城市,15个县(市、区)作为省级创新实验区,建设“嵌入式”社区综合养老中心400余处,居家养老呼叫平台101处。同时省级安排1.6亿资金,支持20个重点扶贫县开展农村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养老试点,建设农村养老周转房3737套。全省范围内,现有养老机构2371处、机构养老床位40余万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506处、农村幸福院10031处。

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乔先华表示,截至2019年底,青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6.6万,老龄化率22.2%,80岁以上老年人口31万,其中失能失智老人有10万人左右。 “目前青岛已建成街道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8处,新增养老床位1.9万余张,实现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这不仅能为老年群体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还能提供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应当说这个政策体系落地一年来,收到的成效非常明显。 ”

养老服务更加有智慧

青岛市86岁的王兴政已经过了两年多独居生活。今年年初,他在家中突发脑梗,虽然最没有生命危险,但一直心有余悸,“不想拖累孩子,又不想离开家住进养老院”。今年7月份,王兴政签约了家庭养老床位,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在王兴政家中,记者看到,这里安装了视频看护设备、红外感应设备、紧急呼叫器等基本设施,有什么需求按下床头的呼叫器就行,吃饭、理发都有人上门照料。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一键呼救。“安上这个东西真是太方便了,独自在家也安心了。 ”

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就提出了推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要发展 “智慧养老”的崭新业态。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201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互联网+养老”和“智慧养老院”的核心方针。这一年,相关国家级政策频发。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公布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合计374个,其中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新时代,智慧养老正让老年人走向更幸福的生活。(青报全媒体记者  许瑶 朱振东)

责任编辑:安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