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实现300公里以上续航!架好智慧交通与智能电网间的桥梁

Chao Ji:5分钟实现300公里以上续航

在青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架好智慧交通与智能电网间的桥梁

尽管中国目前已建成充电桩数量超过181万个,构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服务车辆最多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爆炸式发展的大背景下,这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目前,作为智慧交通与智能电网之间的联结纽带,加快技术优化和创新步伐仍是充换电行业的当务之急。这是从5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传递出的信息。

会议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全国300余名行业专家、企业研发负责人、带头人及研发人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会。演讲嘉宾围绕当前市场充电“痛点”、充换电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等展开探讨。开幕式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储能分会会长、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志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分别在现场和线上致辞。

发展快充不是简单加大充电桩功率

当前,里程与充电焦虑仍是阻碍很多消费者拥抱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白健表示,以2020年为例,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痛点中,充电不方便仅次于冬天掉电严重和续航里程不足,排在第三位;而在用户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考虑点中,缩短充电时间则排在第二位,仅排在提升续航能力之后。充电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汽车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利器”。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共销售新能源汽车73.2万辆,同比增长2.5倍,整体渗透率达9%,较2020年同期5.8%的渗透率有明显提升。行业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以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伴随着市场要求越来越高,充电设施创新发展涉及上下游产业链、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日益增加,企业间需要更加紧密合作。

习惯了燃油车不用几分钟就能加满一箱油,市场总是希望充电速度能“快点、再快一点”。欧阳明高表示,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快充技术的突破不能仅依靠充电桩企业在加大功率上做文章,还需要汽车企业、电池厂等在电气结构、电压制式、热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配合与全方位合作。

作为充换电技术创新实践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我国在快充技术上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据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邵浙海介绍,在大功率充电相关标准领域,我国已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开展大量交流,由中国提出的新一代充电技术Chao Ji的目标是乘用车5分钟实现300公里以上续航。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Chao Ji充电系统纳入国际标准,成为具有全球兼容性的通用标准。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充电企业也在帮助加快打消市场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特来电研发的充电网两层防护的技术,在设备层植入安全监测和主动防护模块,在数据层植入汽车体检和大数据安全隐患分析软件,双重保护汽车安全,减少烧车73%。“从今年7月起,长期在特来电充电网平台充电的车,在充电过程中要是烧了,我们就赔车。” 特来电首席科学家鞠强在会上如此表示。

出租车有望先一步“体验”换电

正如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存在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路线之争;在配套基础设施领域,换电和充电也一直各有支持者。

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综合与计划处处长周丽波表示,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换电模式能够提供像燃油车加油一样便利、快捷的服务,同时对电网更加友好,服务同样数量的车,换电模式的充电功率只有充电模式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但建设相同服务能力的场站,换电站建设成本高出充电站较多。

当前,换电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大范围产业化推广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行业普遍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换电模式仍将主要应用于局部区域运行的特定车辆,如出租车、租赁车辆、公交车等。以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为例,目前已在内蒙古、江苏等省市运营重卡换电站6座;在青岛、北京等省市运营商用车换电站9座;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在建乘用车换电站16座;国内主要城市在运低速车换电柜5000台,形成了覆盖客车、乘用车、重卡、低速车等全场景换电服务网络。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猛,自动充电越来越成为行业和市场关注的重点。目前,行业正在探索应用无线充电、机械臂充电、充电弓等方式,实现充电端的“无人化”。据预测,到2025年,自动充换电技术将得到一定发展,到2035年,自动充换电技术有望实现。

“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待破题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一个储能设备,成千上万辆车就会组成一个分布式储能系统。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电动汽车以及充电设施如何更好助力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欧阳明高表示,随着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光伏、风电比例不断提高,充电系统不仅仅要从电力系统中充电,还要往电力系统中放电,发挥调节新能源电力、助力电力系统达到平衡的功能。

事实上,让车与电网进行互动的概念和愿景行业提出已久。特来电较早就据此研发充电网技术体系。充电网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承担着电动汽车储能资源聚合与电网间缓冲的角色。依托充电网,实现新能源发电高波动性、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高弹性和放电能力高剩余特性之间的协同互补。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从应用端看,市场仍处于单向可控充电阶段,新能源车主与电网互动,参与“卖电”还是个新鲜事儿。周丽波表示,除了技术、标准、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建立,在商业模式上更好破题也十分重要。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陈晓楠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参与有序充电V1G、V2G的盈利模式单一,仅依靠峰谷价差的盈利空间较小,全国范围的辅助服务市场还没有形成,尚处于建设完善阶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