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时,三五好友相聚街头,吃着烧烤、喝着啤酒,畅聊至深夜,好不惬意。可伴随着这份人间“烟火气”,油烟污染、噪音扰民、占道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也令人困扰不已。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烧烤扰民问题,今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露天烧烤”专项整治行动,各区市也纷纷组建了夜间巡查队伍,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不少市民切实地感受到,随着治理力度升级,明目张胆地在露天支上炉子、架起大风扇烧烤的少了,沿街餐饮店抱团违规占路经营也不见了。
烧烤摊位占路经营。
统计数据显示,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本报舆论监督热线、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今年6、7月共受理有关烧烤扰民的投诉1398条,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482条。而今年8月上半月受理的有关烧烤扰民的投诉为180条,与今年7月718条的投诉量相比,下降趋势明显。
一家烧烤店设在居民楼的一楼。
排烟管通到草丛里。
整体治理成效显著,但仍有个别烧烤店顶风“犯规”。家住西海岸新区荒里社区33号楼的居民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今年4月,楼下沿街网点新开了一家名为野馄饨的烧烤店,占路摆桌、深夜噪音、油烟四溢,严重扰乱了楼上居民的正常生活。他和邻居向有关部门投诉过6次,还多次拨打辖区街道的夜间值班电话。但往往是执法人员来了,烧烤店就暂时“偃旗息鼓”,执法人员一走,烧烤店又“大张旗鼓”地张罗起来。
这一屡治不愈的烧烤“顽疾”摊点,让我们看到,无论是说服教育、约定经营时间,还是直接清场,都无法彻底整治这类频频“躲猫猫”的烧烤网点。执法与违规的游击战、拉锯战如何才能画上休止符,“烤”验城市管理者的慧心,也“烤”验烧烤经营者的公德心和食客的文明心。
显然,想要彻底杜绝烧烤扰民,不仅需要专项整治的“猛火”,还须在多元共治上加上点“文火”。未来,须从顶层设计、源头治理、创新监管方式上持续发力。不仅要将餐饮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布局合理、绿色环保的现代餐饮体系;还要细化、提高烧烤行业的准入门槛;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在线监测油烟、监控占路摆摊行为,并留存证据、远程督导、在线处罚,实现监管的时空全覆盖。“文”治“武”功,方有成效。
“文火”慢“烤”,还可嗅出文明馨香。要想让烧烤不再成为城市环境之伤,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引导、监督管理不可缺席外,也有赖于经营者、消费者的鼎力配合。经营者能否约束利益冲动,提高烧烤设备的技术含量、自愿告别烟熏火燎?食客们能否提升文明修养,用脚投票抵制违规烧烤店?都是促进烧烤行业提档提质、远离乱象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五味调和百菜香。中国美食讲究各色食材的有机搭配和味道融合,搞好社会治理何尝不是这样?有多元共治才有社会善治,行进在社会转型的快车道上,只有凝聚各方治理力量,才能解难题、除顽疾、净化家园、留住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