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神经纤维瘤病关爱日,在其三种主要分型中,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最为常见。NF1是一种与基因密切相关的罕见病,新生儿发病率约1/3000。该病会累及人体多系统,可能导致肿瘤、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危害严重。借此机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郝希伟提醒,出生后出现6个或6个以上直径大于5mm的牛奶咖啡斑,就要警惕NF1风险。随着诊疗方案不断创新,郝希伟呼吁,推动早诊早治和多学科全病程参与管理,有望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NF1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疾病负担沉重
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多发牛奶咖啡斑、雀斑、虹膜错构瘤、骨骼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疾病负担严重。临床观察发现,约30%~50%的NF1患者会发展为丛状神经纤维瘤,这类肿瘤往往沿着神经分布,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可能引起疼痛、功能障碍和毁容等问题。更严重的是,8%~13%的丛状神经纤维瘤可能恶变,五年生存率不足50%,是导致NF1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临床观察,很多患者和患儿家长存在着认知误区,有家族病史的轻症家长往往很容易忽视病症危害。虽然神经纤维瘤病有一类型不会对人造成特别大的损害,对生命健康威胁不大,但还有一些类型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对运动功能的损害、各个器官功能的损害,甚至严重的恶变会导致死亡。还有部分家长没有家族遗传病史,并不了解这种疾病,孩子出现牛奶咖啡斑症状,家长会将其认为是胎记而非病变,想不到带患儿去做进一步检查。
“这种病最常见就是症状就是身上长牛奶咖啡斑,是目前首选的主要检测方式,属于七个诊断标准之一。很多家长会将它误认为是胎记或者色素痣。牛奶咖啡斑一般是多发,不是一块,有的患者全身都是,有的是多发,还有的是单发,但面积会非常大。其他症状非医学专业人士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像眼睛虹膜上的Lisch结节,这就需要眼科医生利用专业的设备检查才能发现,像神经纤维瘤导致的骨头上的病变,无论是颅内的蝶骨,还是四肢、身体上的骨头病变,如果没有表现出病理性骨折,或者疼痛相关的症状,仅通过外观是发现不了的。“郝希伟介绍道。
多学科协作,助力提高NF1规范化诊疗水平
为提高诊疗水平,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推动建立罕见病诊疗协作网。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很早开设了神经纤维瘤病专病门诊,在NF1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种疾病的特点就是多系统,会影响患者的皮肤、眼睛、骨骼及各个脏器,涉及学科专业较多,甚至还包括生殖医学(试管婴儿)。目前我们医院设立了MDT多学科会诊,涉及16个学科,一名患者至少会涉及3到5个以上的学科。“郝希伟告诉记者,过去,神经纤维瘤病确诊的时间需要3到5年,有统计数据显示,病人确诊要跑3到5家医院,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确诊。如今,随着全国规范化诊疗越来越统一,成立专病门诊,多学科协作,尽可能让病人通过一次就诊,多学科集中诊疗,减少病人来回往返医院的次数,节省了检查和诊疗的时间。目前对于神经纤维瘤病,现在诊断时间基本上1个月之内就可以做出明确诊断,除去耗时较长的基因检测,仅通过临床检测,有可能患儿来院一次、两次,通过多学科会诊就可以确诊了,大大减少了时间成本和家长的精力成本,减轻了家庭压力。
“NF1诊疗路径明确,但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患者往往需经过儿科、影像科、神经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需注意规范的MRI评估是NF1诊断的关键环节。在此后的治疗与随访中,多学科也应积极参与,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并提高对患者长期、全生命周期的疾病管理。”郝希伟介绍道。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已有创新药物获批用于治疗小儿丛状神经纤维瘤病,而成年患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郝希伟表示,作为罕见的慢性综合征,NF1需长期随访和规范化管理,期待在多方合作加强NF1早诊早治、长期规范管理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疾病的认识与转诊协同。此外,还期待加快创新药物研发和审批,让创新治疗方案尽快惠及各年龄层的患者。(青报全媒体/观海新闻记者 吴涵)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