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邻”到“睦邻” 崂山区秦岭路社区构建有温度的“亲邻”服务生态圈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验爱心理发、公益修补等便民服务,通过小区的“共享工具箱”便捷借用维修工具,在传统文化课堂上感受非遗魅力……近日,记者来到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秦岭路社区,直观感受了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正是该社区创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取得的实效。


党建引领,激活“亲邻”红色细胞

自2023年成立以来,秦岭路社区党委以“有热心、有能力、有意愿”为标准,组织辖区内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小区报到,带头担任楼栋长、单元长,建立“三个一”机制,每季度至少为社区提一个好建议、做一次志愿服务、办一件好事,创新基层党建活动载体,延伸服务触角。由专业社工策划开展“能人见面会”,挖掘出一批政治素质优、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担任志愿者,建立起100余人组成的“亲邻先锋”志愿服务队,围绕敬老爱幼、助弱助残、科学普及等开展志愿服务,受益人数达5000余人次。

五联共建,汇聚“亲邻”志愿资源

发布“亲邻招募令”,汇集“社区+双报到单位”“社区+‘两新’组织”“社区+爱心商铺”……在秦岭路社区,专业社工发挥了策划统筹、资源链接作用。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阵地联用、品牌联创、资源联动的“五联共建”机制,不断凝聚社区“亲邻伙伴”力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目前,秦岭路社区已形成“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以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对接,如通过社区“搭台”、公益组织“摆摊”、居民“赶集”的方式,常态化开展便民义诊、知识宣传、免费磨刀、法律咨询等“亲邻”服务市集。

阵地优化,推进“亲邻”志愿项目

通过资源整合、阵地联建,秦岭路社区探索出一条“家门口”志愿服务新路径。社区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组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辖区单位、商户为支撑的“1+6+N”社区志愿服务联合体,结合服务内容设置36个亲邻志愿服务阵地,搭建开放多元志愿服务活动平台。

聚焦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多、邻里关系较为淡漠等问题,秦岭路社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以项目化方式治理“疑难杂症”。其中,通过开展“守望相助·我来敲门”独居老人探访服务,为高龄独居老人在助听器申请、医保卡申领、精神慰藉等方面积极提供帮助。

文化赋能,培育“亲邻”志愿风尚

近年来,秦岭路社区厚植“亲邻”文化,着力打造“亲邻同行”党建品牌,不断深化“亲邻共助”志愿服务品牌。社区广泛开展“最美邻里”“最美家庭”“身边榜样”等评选活动,营造社区志愿服务新风尚,让亲邻共助的志愿精神成为链接彼此的社区文化,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可持续、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秦岭路社区还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构建起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社区由专业社工联动志愿者骨干制定《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星级志愿者评选办法》等规范化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并由专业社工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赋能培训。同时,社区开放各类服务场景,链接共建单位资源力量建立“志愿加油站”,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物资、资金支持,构建“志愿积分+技能共享”支持平台。通过多维保障,秦岭路社区让社区志愿服务场景化、参与常态化、激励可视化,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可持续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侯亚麒)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