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8日讯 近日,广东某地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当地确诊病例累计达到478例。此事件迅速登上热搜,“青岛尚无输入性和本地病例,本地感染风险较小。”18日,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为市民详解,基孔肯雅热究竟如何防治。
市疾控中心专家赵丹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于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部首次被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病例出现在2008年广州。基孔肯雅热的名字源自非洲土著语,意为“痛得直不起腰”——其典型症状便是突发高热与剧烈的关节疼痛和皮疹。该病与登革热相似,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下只需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基孔肯雅热多数为轻症,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后风险更高,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该病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与媒介伊蚊有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青岛尚无输入性和本地病例,本地感染风险较小。热带流行地区旅行者增多以及伊蚊的存在和栖息地的扩展,出现输入病例及引发本地感染的风险有所增加。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传播途径相同,容易混淆。但两者的病原体不同。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出血倾向较轻,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市疾控中心专家潘蓓介绍,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在我国尚未有批准的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市民应着重做好防蚊虫叮咬事宜,外出时要准备防蚊灭蚊用品,防蚊液、花露水、蚊香、电蚊拍和蚊帐等要带好,长袖衣裤要穿好,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市民应该做好清积水灭蚊虫工作,室内室外必须清理积水,勤倒垃圾,搞好周围生活环境,保持卫生干净,从源头上杜绝蚊虫的滋生,减少蚊虫的数量。市民应在家里或者周围,特别是一些容易滋生蚊虫或者躲藏蚊虫的地方,使用一些杀虫剂进行喷洒,从源头上杜绝蚊虫滋生。
市民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要主动配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做好入境检疫工作。入境时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的人员,要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相应的调查和医学检查。入境后,市民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要主动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
据悉,蚊子传染的疾病有八十余种,如登革热、疟疾、丝虫病、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乙脑、圣路易脑炎、西方马脑炎、东方马脑炎、寨卡病毒病等。市民应科学防蚊灭蚊,共筑防蚊屏障,守护夏日健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