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警报 胎儿血液竟被“偷”给妈妈 青岛市市立医院多学科联手创造生命奇迹罕见“胎母输血综合征” 生死时速45毫升血救回“白蜡”宝宝


在温暖的子宫里,胎儿本应通过胎盘和脐带,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母亲的生命馈赠——血液、氧气与营养。然而,一场罕见的“生命盗窃案”却悄然发生:胎盘非但没有输送养分,反而将胎儿的血液“偷走”,反向输送给母亲!这种凶险万分的疾病,就是“胎母输血综合征”。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产科、新生儿科、麻醉手术科等多学科团队以闪电般的反应和精湛的医术,成功识别并抢救了一名因该病导致极重度贫血、濒临死亡的“白蜡样”新生儿。


胎动消失 敲响生命最后警钟

时间回溯到714日中午12点,忙碌了一上午的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产科门诊,孙晓燕副主任医师正准备结束工作。就在这时,一位孕38周的准妈妈满脸焦急地冲进诊室:“医生,我一上午都没感觉到宝宝动了!”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划破了午间的平静。

胎心听诊数值虽在正常范围,但“胎动消失”这个信号,在经验丰富的孙晓燕医生心中,无异于最高级别的警报——胎儿可能正经历严重的宫内缺氧,命悬一线!高度的职业敏感让她没有丝毫迟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她一边迅速联系病房值班同事,一边亲自护送孕妇到产房急诊室进行胎心监护。


生死时速 正弦波形下的紧急抉择

监护仪屏幕上出现的,是令所有产科医生心头一紧的图形——正弦波形,这是胎儿严重宫内缺氧、濒临死亡的典型信号。每一秒的流逝,都可能是胎儿生命的倒计时!

“绿色通道,立刻开放!”李宝来副主任接到汇报后果断下令。来不及进行常规的超声检查评估,胎儿随时可能在宫内窒息死亡!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紧急剖宫产手术预案瞬间启动。产科急救团队、麻醉手术科医师、新生儿科抢救小组闻令而动,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到位,手术室气氛紧张得几乎凝固。

无影灯下,手术刀精准划开。当胎儿被迅速娩出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倒吸一口冷气——新生儿全身皮肤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 “白蜡样”,毫无血色,奄奄一息。这是极重度贫血最直观、最触目惊心的表现。


新生儿科医生火速接手。初步评估,新生儿Apgar评分极低,生命体征微弱。紧急进行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血常规结果,印证了最坏的猜想:血红蛋白浓度仅有37g/L(正常新生儿应为170-200g/L),同时伴有严重缺氧和酸中毒。而母亲血液中甲胎蛋白(AFP)水平异常显著升高,成为确诊的关键拼图——“胎母输血综合征”!这个发病率仅为0.2%-3%的罕见病魔,正疯狂地吞噬着这个幼小的生命。


生命奇迹 45毫升热血点燃希望

诊断明确,刻不容缓。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快!建立通道!准备输血!”新生儿科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清理气道、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同时争分夺秒地进行纠酸、扩容、改善循环、抗感染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最关键的救命举措——紧急输血,同步展开。当宝贵的45毫升相容血液,缓缓输入新生儿细小的血管时,所有人屏息凝神,紧盯着监护仪和宝宝的面容。奇迹,在一小时后悄然显现:那令人揪心的“白蜡色”皮肤,开始一点点泛起生命的红润;血氧饱和度数值顽强地攀升;微弱的气息也逐渐变得平稳有力……这45毫升的热血,如同生命之火,重新点燃了这个几乎被“偷”走所有血液的小生命。


胎动是宝宝的生命“摩斯密码”

这场惊险万分的成功救治,再次敲响了警钟。胎母输血综合征极其凶险,它像一个无声的“血液窃贼”,发病隐匿,产前诊断困难,病情往往急转直下,导致新生儿极重度贫血、窒息,致死致残率极高。

产科专家李宝来温情提醒所有准妈妈:胎儿不会说话,但他们会用独特的方式求救。胎动减少、减弱,甚至异常的频繁(往往是缺氧初期的挣扎),都是宝宝在子宫里向妈妈发出的最关键的“生命摩斯密码”!一旦感觉胎动异常,绝对不要犹豫或等待,务必立即就医。及时的警觉和行动,是挽救宝宝生命的最重要防线。对于疑似病例,医院可通过酸洗脱染色试验(KBT)、流式细胞术(FCM)以及检测母血甲胎蛋白(AFP)等手段来辅助诊断。

从孕妇对胎动异常的警觉,到医生对危险信号的果断处置;从多科室的无缝协作到争分夺秒的精准抢救,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最终共同谱写了这首惊心动魄却又充满温情的生命赞歌。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通讯员 谢小真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