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青岛能源消费向绿色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经沧桑巨变,神州大地早已换了容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能源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岛能源事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市统计局提供的历史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最初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供求关系紧张、结构性问题严重,到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实行低碳发展,能源生产方式不断突破,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把握新时代对能源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能源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能源生产突破式发展,清洁能源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市能源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较低,生产、加工和供应能力较差,生产产品品种单一,只有煤炭的加工生产和电力的生产。

煤炭加工逐步实现型煤化

1956年以前,煤炭的加工生产大多数是由规模较小的前店后厂的私营煤店生产和供应小煤球。公私合营后,开始把型煤的生产、供应纳入计划轨道。1966年5月,大港煤球厂和掖县路煤球厂成立,生产供应小煤球。蜂窝煤的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手工操作,产量极低。1986年,青岛开始大力推广烧用型煤、减少大气污染,提出三年实现型煤化,达到无黑烟城市的要求。至1990年底,我市型煤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

电力生产煤耗逐年降低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时青岛市唯一的发电厂装机容量为3.5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为618.7万千瓦,是1949年的177倍。1949年青岛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2020年发电量172.4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144倍。1949年发电煤耗824克/千瓦时,2020年发电煤耗285.8克/千瓦时,比1949年下降65.3%。

经过70多年的快速发展,青岛能源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电、油、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生产体系,为青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性保障。2020年,青岛能源生产量已达2589.1万吨标准煤。

1975年,青岛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建成。

主要能源品种生产全面发展

青岛自1963年10月在省内首先开始以石油为原料炼制轻质油,年产能力300吨,当年汽油、煤油、柴油3种油品共生产76吨。1966年投入建成年加工量6000吨石油裂解装置,1967年生产汽油80吨、煤油126吨、柴油394吨。2020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340万吨,是1967年的2233倍;汽油产量370.8万吨,是1967年的46350倍;煤油产量123.2万吨,是1967年的9777.8倍;柴油产量331.8万吨,是1967年的8421.3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电网建设进入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的新阶段。银东直流工程是我国“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也是世界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起于宁夏银川东换流站,止于青岛胶东换流站,2011年投运,输送功率达到4000MW。中国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LNG规划的重点项目,位于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港,2014年底建成投产,一期工程年接转能力300万吨,相当于40亿方天然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有效缓解了青岛乃至山东省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对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251.6万千瓦,其中风力、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14.4、100.2和37万千瓦,年发电量16.2亿千瓦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在能源生产中比重显著提高,青岛市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煤炭消费峰值下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费也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有数据记载的能源消费品种只有用电量,1949年全社会用电量0.9亿千瓦时,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476.6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529倍。

主要能源消费品种方面,2020年,青岛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187万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15.8倍。随着用能的快速增长,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开始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陆续出台多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其中,煤炭消费总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1860万吨,而后逐年下降,2020年降至1307万吨,年均减煤3.8%,煤炭消费比重由1978年的71%,下降为28.8%。

【能源节约成效明显单位  GDP能耗不断下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能源技术装备不断改良升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推动能源系统不断优化,能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2006―2015年,全市共关停小火电机组9.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0万吨、炼钢产能100万吨、水泥产能90万吨。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分别累计下降22%、24%。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动能,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耗能产品单耗大幅下降。202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0.27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1.5%,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38吨标准煤,比2015年下降27.8%,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的18个指标中,有13个呈下降趋势,下降面达到72.2%。其中万米印染布、吨钢及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8.6%、13.1%和12.6%。单位GDP电耗402.5千瓦时/万元,累计下降3.5%。其中原油加工单位耗电和吨钢耗电分别累计下降27%和4.8%。

【绿色发展引领新征程  能源消费开启低碳清洁之旅】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节能建设。2020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3187万吨标准煤,顺利完成“十三五”增量控制目标任务,为建党100周年献上清洁低碳的绿色画卷。

能源消费体现清洁低碳特征。煤炭减量替代发力,化石能源消费减控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压减消耗总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我市共有1144家燃煤企业关停并转,煤炭消费大幅下降。初步测算,2020年我市全社会煤炭消费量1307万吨,比2015年下降12.1%,年均下降2.5%。

2016年,我市石油消费占比超越煤炭,成为我市第一大能源消费品种,在2018年达到峰值,而后逐年回落,2020年石油消费量为727万吨,比2015年下降6%,年均下降1.2%。

推进天然气供储体系建设,全面促进清洁能源消费。“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天然气产供储体系建设,实施多气源并举战略。2020年,我市消费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88家,比2015年增长89.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5%。初步测算,2020年我市天然气消费量为19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59.1%,年均增长9.7%。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大幅提升,优化三次产业电力消费结构。“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居民生活、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电能替代工作,助推我市电力消费升级。2020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476.6亿千瓦时,“十三五”累计增长39.2%。其中工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累计增长28.6%和25.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增长,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加油。

“十三五”期间,我市服务业电力消费增幅明显,比重由2015年的19.4%提高到2020年的24.8%,提升5.4个百分点,优化了我市电力消费结构。

政策引领可再生能源发展迎来春天。“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强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引领,积极落实新能源发电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2020年,我市新型能源发电量20.4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11.8%,比“十三五”初期增长107%,其中风力、垃圾和生物质发电量分别比“十三五”初期增长92.2%、94.7%和138.1%。

【清洁、低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加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气质得到巩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留死角。

清洁能源“镇镇通”,以气代煤助小康。“十三五”以来,我市着重完善天然气管网供应体系,不断向镇、村延伸,基本实现了天然气“镇镇通”,天然气消费占比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绿色保障。2020年,我市清洁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12.6%,比重较2015年提升5.8个百分点。

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障。我市聚焦抑尘、控车、压煤、减排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等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完成230台燃煤锅炉和60个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5789辆国二及以下柴油车和17602辆国三营运柴油货车,为空气质量改善打下了基础。2020年,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预计比2015年分别改善38.0%、32.6%,空气质量优良率预计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在完成国家省目标基础上,历史性地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2012年国家实施新标准以来最优水平。

深入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圆梦小康”不留死角。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累计达到61.75%,超额完成省里下达我市30%的目标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40%的目标任务。完成842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较好解决了生活污水乱流、畜禽粪污乱排、垃圾乱倒等问题,79.2万人受益。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李守宝)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